Δ
TOP
台灣電力公司

[Podcast]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第158集-離岸風電政策與在地產業鏈概觀

首頁 > 電力生活館 > 台電影音網 > 世界電力新聞週報Podcast
發表日期:2024-04-15

內容大綱

一座座離岸風場出現在台灣海峽苗栗到雲林一帶,這些離岸風場的出現,是台灣對於能源轉型的努力,更是對於全球環境的貢獻,台灣在離岸風電政策上是怎麼樣的規劃,而從中又是帶動了國內產業發展,本集節目內容將介紹台灣離岸風電政策與在地產業發展脈絡。

詳細內容

各位收聽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朋友,大家好,今天要和大家來聊聊離岸風電,如果是開車的聽眾朋友,馳騁在西濱公路或是國道3號時,在台灣西岸一帶除了可以看到過去10幾年陸陸續續蓋的陸域風機外,海岸線的那一端也逐漸豎立起一部部離岸風機,這一部部風機相互交織出一座座離岸風場,將遠在台灣海峽上的一縷清風化為涓涓電流,點亮起每盞燈火和推動經濟發展。
為什麼要蓋離岸風電呢?我們可以說這是全球能源轉型的浪潮,也是台灣調整能源結構的要角;另一方面,全球越來越多企業加入RE 100、各國也逐漸規劃設立碳稅堡壘,面對這樣的發展趨勢,台灣出口製造業未來的生存關鍵之一就是來自離岸風電所產生的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有鑑於此,台灣在亞洲地區算是很早就有了長遠規劃,政府提出「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的3階段離岸風電政策,先是透過「示範獎勵」建置了海氣象觀測塔、示範風機和示範風場,確立台灣發展離岸風電的技術可行性;接著是「潛力場址」,除了離岸風場開發外,這時候也在產業發展和電力自由化上往前邁進一步,我們可以看到這時候的離岸風場可以分為「遴選風場」和「競價風場」兩塊,政府透過躉購機制,讓「遴選風場」帶動起國產化設備及技術服務在地化,而「競價風場」則是讓民間企業直接和離岸風場簽定企業購電協議(CPPA),使民間企業進一步實現RE 100的目標;走到了「區塊開發」,則是大步的走向電力自由化,離岸風場不再透過躉購機制,而是由民間企業考量碳稅堡壘和製造成本後提出CPPA購電價格,在風場技術可行性無虞的情況下,CPPA購電價格成為風場開發可行性的絕對關鍵;我們可以簡單來說,3階段政策,先是確立技術可行性,再進一步扶植國內離岸風電產業供應鏈,現在進入了商業化的自由市場。
我們前面有提到在地化,我們可以看到政策在推動上是從無到有的逐步發展,從離岸風場建置期的設備製造端開始,到離岸風場營運期的服務端,整體規劃是隨著台灣離岸風電整體脈絡而發展;台電公司在風場建置中,也協同國內產業鏈成長,包含離岸一期計畫的基樁、風機變壓器,離岸二期計畫更是在政府產業關聯政策下,努力達成相關的要求,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國際廠商對於亞太區供應鏈的概念,也可以見到國內廠商對於落實國內市場的擔憂,不同的思考觀點也讓在地化這件事一路走來始終辛苦,但是我們可以確實慢慢看到成果出現,國內的一座座離岸風場逐漸併入電網,將可以從中見到不少Made in Taiwan,尤其在國際離岸風電市場逐漸碰到瓶頸而有所停滯的當下,我們期待台灣的離岸風電開發案可以穩健發展,並帶動相關產業鏈的健康成長。
以上是本週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整理報導,電力的大小事,我們會持續密切關注並且跟大家分享,若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與好朋友分享喔!我們下次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