Δ
TOP
台灣電力公司

[Podcast] 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第90集-各國政府與電業如何面對五十年來全球最嚴重的能源危機(下集能源安全篇)

首頁 > 電力生活館 > 台電影音網 > 世界電力新聞週報Podcast
發表日期:2022-10-24

內容大綱

全球正面臨五十年以來最複雜也最嚴重的能源危機,疫情與極端氣候不僅對全球能源電力的供給與需求,造成巨大衝擊,而全球能源電力產業過去一直面臨三大難題-安全、經濟以及環保,去年淨零碳排蔚為全球風潮,全球將減碳環保置於首位,能源經濟性放在第二位,而能源安全則較少提及。然而今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不僅造成能源價格失衡,俄羅斯多次減量甚至停止供應歐洲天然氣情況下,進一步推升燃料價格及電價上漲,同時也加劇能源供需緊張程度,地緣政策風險不斷攀升的情況下,能源安全議題也翻轉成為今年各國能源產業不得不面對的首要課題。除了歐洲國家以外,能源自給率低且化石燃料進口比例高的國家,像是日本和台灣,同樣受到巨大衝擊,各國紛紛推出多元作法以維持穩供。然而,不論是台灣或是全球,未來用電量都還會持續增加,能源危機何時才能落幕,仍然是未知數。如何因應以及管理能源安全、清潔減碳、經濟發展等能源三大面向的難題,將會是全球持續投入心力的焦點。

詳細內容

各位收聽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朋友大家好,上一集我們談到全球能源價格的劇烈變動及各國的因應做法,這一集我們要談的是能源供應安全的問題。

對於電力業及能源界來說,能源一向是三大面向的難題,包括能源安全、清潔環保,以及經濟性。去年,2050年淨零碳排議題風起雲湧,全球對於這三大難題的排序,大概是將減碳,也就是清潔環保,當成第一位,能源經濟性放在第二位,比較少人談論能源安全。
自從今年俄烏戰爭爆發後,順序已經倒過來,各國都將能源安全當做最上位,畢竟能源供應是基本命脈,而至於減碳的議題,各國雖然仍在發展最新的減碳技術,也會持續加強力道進行淨零轉型,但是看來已經不是各國今年最關心的議題了。

今天我們為大家簡單整理一下歐洲及日本的應對之道。
談到能源安全,首先必須要有足夠的發電機組,也就是充裕的備用容量;接著,必須要有足夠的燃料存量,我們知道除了再生能源不需要燃料之外,包括火力及核能電廠,都需要燃料,而今年引發能源危機的重頭戲,就是天然氣供應。
台灣使用的是液化天然氣,必須從國外以液化的方式運送過來,所需的成本較高,海上運輸也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過去很羨慕歐美,可以利用天然氣管線,不用經過液化,就可直接輸送,不但穩定,成本也較低。不過,歐盟有四成以上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受到俄羅斯斷氣的威脅,現在歐洲反而轉過來尋求進口液化天然氣。不但如此,歐盟也有四成以上的煤炭是從俄羅斯進口,又加重了歐洲能源供應危機。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北溪一號。
北溪一號是俄羅斯輸送天然氣到歐洲的最大管線,從6月中開始,俄羅斯削減百分之40的輸氣量,後續以歲修作為理由,又兩度減少供應,最後在9月2日宣布無限期停止供應,加上原本打算降低進口俄羅斯煤炭及天然氣的國家,轉向其他國家採購燃料,引發雪球效應,不僅導致全球能源價格飆漲與供需失衡,也促使能源危機蔓延全球。

為了確保長期的能源安全,歐盟在5月18日發布了REPowerEU的計畫,分別從四大方向著手:
第一,提升能源效率及節能:最好的能源,就是節約能源。除了推動各項節能措施,並且在今年7月起減少百分之15的天然氣使用量之外,歐盟2030年的能源效率目標,也將從百分之9提高至百分之13。
第二,能源供應多元化:剛才提到,歐盟使用的天然氣中,俄羅斯占比超過四成,其他主要進口國還有挪威、阿爾及利亞和美國,但加起來還不及俄羅斯的占比。為了在今年嚴冬來臨前儲備足夠天然氣,歐盟設定在11月1日儲氣量達到百分之80,以最新的進度來看已經提前達標。
第三,加速清潔能源發展:再生能源不需使用燃料,所以增加再生能源,就能提升能源安全,歐洲已將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目標,從百分之40提高至百分之45。
第四,促進投資:未來5年內,歐盟將投資2,100億歐元,其中包括了再生能源及氫能基礎建設,透過減少化石燃料進口,每年可減少1,000億歐元的能源支出,相當可觀。

在這波能源危機中,歐洲首當其衝的是德國。俄烏戰爭前德國有百分之55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但是8月已經下降,不到百分之10。我們觀察到德國的做法除了提高天然氣的庫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增加天然氣的進口。
為了取代俄羅斯天然氣,德國政府增加從鄰國像是挪威、法國及荷蘭的天然氣進口量,並且與卡達和加拿大協商擴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德國公用電力公司RWE與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也在9月底達成協議,德國將首次從阿布達比進口液化天然氣,預計在今年12月底前交付。
要增加液化天然氣進口量,最重要的是擴大液化天然氣的接收設施。德國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不到半個月,政府就宣布正式啟動,已經延宕幾年的首座接收站計畫,以確保能源供應安全。
為了加快建設腳步,德國政府通過《液化天然氣加速法案》,允許縮短精簡環境評估程序。此外,德國原本沒有任何浮動式接收站,目前已簽署租用五座,其中兩座最快預計在這個冬天到位。
在節電部分,短期要求辦公室暖氣溫度不得超過19度,晚上10點到隔天下午4點禁止使用照明或發光廣告等。中期措施則要提高公共、民間和企業建築的能源效率,並有檢查並優化空調系統的義務。估計可以減少約百分之2天然氣消費量,未來兩年可以節省108億歐元。

德國政府於7月初通過「替代電廠可用性法案」,在2023年4月30日前,預計將重啟約1,000萬瓩的燃煤和燃油電廠,盡量替代並減少燃氣發電,但德國政府認為這屬於短期措施,不會影響2030年的無煤目標。
德國《核能法》明文規定2022年全面廢核,所以必須在今年底關閉最後還在運轉中的三部核能機組。但是評估歐洲及國內電力供需狀況,並經過兩次系統壓力測試後,德國總理在10月17日首次行使命令權,宣布將保留三部核能機組直到明年4月,以避免可能發生的能源危機。

接著我們拉回到亞洲,日本與我國同樣是進口液化天然氣,卻也面臨歷史性的能源安全風險,原因不只是俄烏戰爭。
日本於今年3月21日首次發布電力供需緊澀警報,正式提出節電合作請求,積極呼籲工業與家庭用戶節電,以度過供電難關。政府並且在6月7日於首相官邸召開五年來首次舉辦的電力供需檢討會議,面對嚴峻的供需形勢,日本政府認知到隨著再生能源規模不斷擴大,火力電廠利用率下降,加上部分火力機組受到3月份福島外海地震造成故障,今年如果再遇到異常的高溫或低溫,東京、東北和中部等地區,將可能出現缺電。
事實上,過去兩年日本多個區域的用電需求超乎預期,這樣的趨勢可能還會延續下去。俄烏戰爭更進一步徹底改變能源局勢,由於供需緊張,無法確保穩定採購燃料的風險正在增加,可能會因為燃料不足影響發電,因此日本政府決定在供給面及需求面雙管齊下。

供給面的首要任務是增加備用電源,像是重新將已停機的火力機組作為備用,同時也規劃今年冬季起陸續重啟核電機組,預計明年夏季將有17部運轉上線。政府估計,1部核電機組上線將可減少使用約100萬噸的液化天然氣。其次,將採購額外的燃料作為備用,為電力需求的突然增加和燃料採購風險做好準備。
至於在需求面的管理,日本政府6月就公開呼籲家庭和企業在7月到9月的夏季期間配合節電,而俄烏戰爭持續延燒,能源價格及供應量出現大幅波動,在9月時更進一步要求,公眾和企業在今年12月至明年3月冬季期間必須節約用電。
10月,經濟產業省公布了更完整的節電計畫,其中一般家庭只要註冊參加節電活動,就可以獲得價值2,000日圓的積分,等同於補貼。如果用電量比去年同期減少百分之3,每月還可以再獲得更多積分。
最後,我們回過頭看台灣,去年台灣經濟在全球疫情間逆勢成長,根據能源局統計,去年全國用電量2,834億度,較2020年大幅成長百分之4.5。
今年夏季高溫炎熱,導致空調用電增加,民生及產業用電同步增加,7月20日起連續3天超過4,000萬千瓦,連續打破台灣尖峰負載紀錄,其中7月22日更創下4,074.8萬千瓦的歷史新高。

在這段用電高峰屢屢創新高的期間,國際情勢又波動劇烈,燃料取得不易,我國仍能持續穩定供電,實在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不論是台灣或是全球,未來用電量都還會持續增加,能源危機何時能落幕,仍然是未知數,長期而言,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才是全球永續發展的關鍵。
如何因應以及管理能源安全、清潔減碳、經濟發展等能源三大面向的難題,將會是全球持續投入心力的焦點。

以上是本週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整理報導,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會持續關注追蹤能源危機的後續發展,希望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