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7 / 100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7 / 100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大甲溪發電廠馬鞍機組

民國

63

年德基水庫完成後,大甲溪流域各水力發電廠得以串

聯運轉,但上游的各電廠尖峰用水量大,而下游之天輪隧道最大通

水量為

68

秒立方公尺,天輪調整池僅

47.5

萬立方公尺,無法容納

上游諸電廠尖峰發電放水量,谷關電廠滿載發電放水量為

135

秒立

方公尺,致上游各電廠之尖峰運轉常受限制,因此台電公司擬定「新

天輪水力發電計畫」,「新天輪電廠完工商轉後,台電公司為充分

開發大甲溪水力資源,繼續推動「馬鞍水力發電計畫」,配合天輪、

新天輪電廠運轉,因此於天輪發電廠尾水出口下游

900

公尺處興建

一座馬鞍壩形設計成調整池,於壩體上游右側引水至大甲溪右岸山

腹長約

7.5

公里處,新建半地下的馬鞍發電廠,設置豎軸法蘭西斯

式水輪發電機兩部,裝置容量合計

13.35

萬瓩,於民國

87

年竣工,

是大甲溪流域最近完成的水力電廠

(

機組

)

馬鞍太陽光電

台電第一座自行建設的水上光電站設在馬鞍發電機組的下池,

後池平時是調節發電尾水與下游用水的蓄水池,考量其日照充足、

四周沒有遮蔽建築,且水深較淺而平坦、水位穩定,方便維護管理,

因而首度結合水力與水上光電,打造全國第一座「雙綠能電廠」,

▲ 從馬鞍壩的觀景平台,可

觀看馬鞍壩、魚道、排砂

道及大甲溪。

▲ 大甲溪發電廠的大門口。

05

YUAN

MAGAZINE

封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