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Logo

:::
舊鐵塔包新鐵塔
點擊收聽世界電力新聞週報podcast
點擊收聽世界電力新聞週報podcast
內容大綱

國際能源總署IEA在7月發布了《2025年電力市場期中報告》,這份報告是以今年2月出版的《2025年電力市場報告》為基礎,搭配最新的能源數據,對2025~2026年的全球電力政策和市場發展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全球電力需求、不同燃料類別的電力供應,以及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等預測。
本期節目就此份報告的重點內容與大家分享:
第一、全球電力需求續增,亞洲與數位需求為主要動能
第二、再生能源將超越燃煤,全球發電模式轉變
第三、隨著低碳能源強勁成長,碳排放量趨於穩定
第四、負電價頻出現,電力系統靈活性需提高

詳細內容

嗨,各位收聽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朋友,大家好!國際能源總署IEA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在今年7月發布了《2025年電力市場期中報告》,這份報告是以今年2月出版的《2025年電力市場報告》為基礎,搭配最新的能源數據,對2025~2026年的全球電力政策和市場發展進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析,並提供相關電力需求、供給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預測。
儘管全球經濟成長前景放緩,但全球電力需求預計將以近十年來最快速度攀升,同時,再生能源、天然氣和核能的電力供應也持續成長,能源轉型正在進入關鍵時刻,電力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能源轉型的核心所在。本期節目謹就報告重點內容與大家分享:
第一、全球電力需求續增,亞洲與數位需求為主要動能
   IEA報告指出,2025年與2026年的電力需求仍將強勁成長,預估年增率分別為3.3%與3.7%,遠超過2015年至2023年間2.6%的年平均增幅。預計到2026年,全球電力總消費量將達到逾29,000太瓦時(TWh)的歷史新高。而推動這波強勁需求的關鍵因素,涵蓋工業活動的回升、氣候變遷帶動的空調使用增加、電動車普及以及資料中心急速擴張等。
這一成長是由多個國家強勁的電力需求所推動,特別是中國與印度是主要增長引擎。報告顯示,中國的電力需求增長來自電動車充電、資料中心、5G網路與空調使用等服務業等需求,同時也受到新能源產品製造業的帶動。去年中國電動車的用電量已占該國總用電量的1%,今年用電尖峰負載也已三度創下新高,達到1,506 GW。在成長趨勢方面,繼2024年用電量成長7%,預計2025年與2026年將分別成長5%和5.7%。
印度則在工業與服務業的蓬勃發展,以及空調普及率提升的雙重推動下,用電量在2024年成長6%,預計2025年將成長4%,並在2026年加速至6.6%。IEA表示,預估中國與印度兩國在2026年將貢獻全球超過六成的電力需求增長。
美國方面,預計2025年需求成長2.3%,2026年成長2.2%,其增幅主要來自資料中心與人工智慧相關產業的用電需求。相較之下,歐洲復甦較為緩慢,2025年僅成長1.1%,2026 年則為1.5%,反映出其工業需求尚未完全恢復,以及能源政策與市場的不確定性。整體而言,亞太地區的強勁增長、美國的數位需求以及歐洲的緩慢復甦,共同構成了目前全球電力需求的格局。
第二、再生能源將超越燃煤,全球發電模式轉變
在供給面,再生能源正逐步取代煤炭成為主要的新增電力來源,IEA預測,在2025至2026年間,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將首次超越煤炭,而煤炭的全球發電占比將降至33%以下,結束其長達一個世紀的主導地位。這不僅是能源結構上的重大轉折,也是能源轉型邁向低碳化的重要里程碑。
其中,風力與太陽能扮演著核心角色,IEA數據顯示,風力與太陽能發電量將在2025年突破5000太瓦時( TWh),2026年更將提升至6000太瓦時( TWh),預計將能滿足2025年全球超過九成的額外電力需求。 
同時,受日本核電廠重啟、美國和法國核電產量強勁增長,以及中國、印度和韓國等國家新核能反應爐的啟用,預計2025年至2026年間,全球核能發電量平均增長2%,在2025年創下歷史新高,到2026年將上看3,000太瓦時( TWh)。而燃氣發電量則是受到中東地區持續推動燃氣替代燃油政策影響,以及亞洲地區燃氣發電穩健成長所驅動,預估2025年也將成長1.3%。
第三、隨著低碳能源強勁成長,碳排放量趨於穩定
碳排放的走勢同樣值得關注,IEA數據顯示,儘管去年因氣溫上升導致空調用電量增加,但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已逐漸抑制化石燃料發電,使全球發電的碳排放成長率從2023年的1.6%降至2024年的1.2%。預計到2025年,全球碳排放量有望趨於平穩,在2026年成長率將小幅下降到1%以下。
全球發電的碳強度也將顯著下降,預計每年以3.7%的速度遞減,由2024年的445 g二氧化碳/千瓦時(CO₂/kWh)降至2026年的415 g CO₂/kWh。其中歐盟減幅達10%、中國減幅超過5%,顯示了再生能源在應對氣候變遷上的關鍵作用。
儘管如此,目前的改善幅度仍不足以達到2050 年淨零排放的長期目標,若缺乏更積極的政策支持與投資推動,排放曲線可能出現反彈風險。因此,雖然短期內可見碳排放的緩和,但長遠而言,全球仍需更果斷地推進能源轉型。
第四、負電價頻出現,電力系統靈活性需提高
2025年上半年批發電價呈現區域性差異,受天然氣價格上漲的影響,歐盟和美國的批發電價上漲約30%至40%。相較之下,印度和澳洲的批發電價在2025年則下降約5%至15%,因澳洲電池儲能規模擴大、太陽能與風電供給充足,有效抑制尖峰電價;印度則受惠於海運煤價下滑與裝置容量新增,有效提升市場流動性並壓低批發電價。
同時,電力批發市場出現負電價事件的頻率顯著增加,如德國、荷蘭和西班牙等國,在2025年上半年負電價時數占比倍增至約8%-9%,顯示電力市場供需不平衡的挑戰加劇。負電價出現的頻率上升,凸顯了提高供需彈性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儲能和需量反應等解決方案的發展,而這有賴適當的監管框架和市場設計來提高電力系統的靈活性。
綜合以上報導,可以發現2025年至2026年全球電力需求將快速成長,主要由亞洲新興經濟體推動,而能源供給的結構也正發生歷史性轉折,再生能源即將超越煤炭,成為全球主要的發電來源,同時,天然氣與核能仍將在穩定供應與過渡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另外,在碳排放方面,短期內雖呈現趨緩並逐步下降,但若要達成長遠的淨零目標,必須進一步加速再生能源投資與政策落實。
電力市場的挑戰與機會並存,如何在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之餘,兼顧能源安全與永續發展,將成為各國電力企業與政策制定者的重要課題。
以上是本週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整理報導,國際上電力的大小事,我們會持續密切關注並且跟大家分享,若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與好朋友分享喔!我們下次再會!

台灣電力APP_240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