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紀以來,全球都在關注生物多樣性。2022 年第15 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通過「30 × 30」目標──到2030年要把全球陸、海域各30 %納入保護範圍。但「保護」不只侷限法定保護區,還有一種實施「其他有效保護措施」的區域,也就是OECM,意思是在法定保護區之外維護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方式。目前,台灣陸域及海域OECM標準皆已正式公告,今天,我們要聽聽看台電大甲溪發電廠的OECM示範計畫,和大家分享電力場域與生態保育如何兩全其美。
各位收聽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朋友大家好,這幾年來,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全球的熱門話題!為了促進全球生態保育的正向發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推出了OECM這個新概念,並在2022年的第15次締約國會議上通過「30×30」目標。那什麼是「30 × 30」?簡單來說──就是在2030年前,要把地球三分之一的陸地和海洋留給大自然,但是世界這麼大,保護區的範圍有限,如果想要達標,就得靠OECM,把沒劃入保護區的珍貴生態也一起照顧,把更多區域納入「30×30」的範圍。
OECM是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的縮寫,這四個英文字雖然聽起來很學術,但翻成白話來說,就是「其他、有效、區域、措施」。意思是:如果有一塊具生態保育潛力的區域採行有效措施,或已經有不錯的生態保育成果並且可有效維持,就可以向主管機關申請OECM的認證。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台電肩負供電穩定之責,和OECM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電力供應高度依賴大自然的資源。台電在利用自然資源發電的同時,也積極致力於生態保育,期望在能源利用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加上台電全台近百座電力設施,都有嚴格的進出管制,可大大減少人為干擾。只要透過長期有效的管理,這塊區域就能變成生態保育的秘密武器!
為了把生態保育這件事情做好,台電在2024年底自發性參考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簡稱IUCN)的OECM指南,選定大甲溪發電廠的部分河段做為示範計畫。將生態保育的工作分解成「目標 → 策略 → 行動」三個步驟,再細分為成短、中、長期三個階段。短期先放流原生魚種、修復魚道,為魚群建立生態廊道;中期透過水質即時監測、定期巡檢。一旦偵測到異常,就立刻啟動應變,確保生物安全。長期則每5年回頭檢查一次成果,滾動式調整,讓這套保育機制能撐得住極端氣候變化。這樣一來,發電不會停,生態也能跟著變好,兩全其美!
為了讓經營管理計畫更到位,大甲溪電廠特別成立跨部門的OECM管理小組,從工程、環保到社區關係全部拉進同一條線;此外,也邀請生態專家進行評估,提供專業建議,同時廣納在地社區與居民之意見,確保管理措施符合實際需求,展現出台電在大甲溪發電廠投入生態保育的承諾,並擴大加強環境教育,讓下一代也加入生態保育的行列。2025年6月,農業部林保署已正式公告我國陸域之OECM認證方案,台電正在積極準備申請書件的相關工作,並將依據林保署方案提出認證申請,期許大甲溪電廠能成為首批獲得國家認證的場域之一。
今天的節目,把OECM這個聽來學術的名詞拆解成實際的案例。台電在大甲溪發電廠導入科學監測與建立社區夥伴,證明:能源開發與生態保育不必選邊站。我們會持續追蹤台電在OECM的新進展,也為大家帶來最新的電力與環境大小事。喜歡我們的分享,記得訂閱、轉發!世界電力新聞週報,下週空中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