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將電力送到台灣的每一個角落,需要非常多的電力設備。「饋線」是由變電所送出至用戶間的主要幹線,也是台電配電系統的主幹,全台有約1萬條總長43萬公里的饋線、319萬根電桿、157萬個開關、150具變壓器,當其中的某一設備,遭遇到天災、鳥獸外力碰觸或設備本身故障,就可能引起局部小區域停電,甚至引發「饋線跳脫」,進一步造成區域性較多用戶停電。
與偶發性區域停跳電不同,2021、2022年曾發生3次大停電,台電公司非常的抱歉,但並不是缺電,因為當下系統是有電的,只是送不出去,沒有把電送到您家,因為如果是缺電,我們面對的將會是限電,在1988~1996年這幾年間,台灣確實常常發生限電,總共限電了40次,但是2021、2022年發生的是電網事故,台電公司即刻搶修,修好之後就可以恢復供電,如果是真正缺電,就算是修好線路也供不了電。
當然,對民眾來說,這些都是停電,但就解決問題來講,我們就不能錯誤理解問題,必須要對症下藥,這就牽涉到台灣的電網結構,過去是採集中管理的形態,未來我們希望能夠走向分散,所以2022年台電提出了10年5000億的電網投資計劃,希望我們電網的事故風險能夠降低,能夠讓我們的供電品質更為穩定。
台電過去的電網設計,是以集中管理來換取效率,它有三條主幹線,就像三條南北向的高速公路,在這三條高速公路上面,在北、中、南各有三個重要的交匯點,就是三個樞紐變電所(龍潭、中寮、龍崎),它就像三個交流道,把電送到各個縣市,所以只要其中一個出了問題,就會引發比較大規模的停電。
而台電提出解決方案中(三大主軸十項具體方案),將電廠發出來的電,直接供到像科學園區這種用電量大的地方為一項重點,例如從興達電廠拉線直接拉線供到南科跟橋科,就不用先把電集中到龍崎變電所,再輸送到南科跟橋頭科學園區,這就好像我們設置了貨櫃車專用道,讓貨櫃車走專用道,把其他的線路留給一般的民生用途,這樣子在民生的供電上面,相對來講就會比較有餘裕,也比較穩定。
最近我們的用戶看到許多區域型停電的報導,大部分都是因為配電設備的老舊或是劣化所引起的,事實上台電已經在加強設備更換了,從2012年起這種區域型的停電,大概2萬多次,但是到了最近這2年,已經降到6-7000次,台電將持續努力。
小動物誤觸設備,引發跳電的情況在世界各國均有,之所以會引發跳電,是和小動物站在哪裡有關係,如果小動物同時接觸到有電及無電處或是不同電壓處,就會產生電位差、形成短路,而導致小動物感電,進而造成設備損毀,或線路因啟動保護動作而跳脫,引發停電事故。
為了減少小動物感電、爬上電桿、減少鳥類在電桿築巢,台電致力推動線路設備被覆化,加裝防松鼠攀爬裝置/防鼠網,也加裝驅鳥器/反光貼紙/清除鳥巢等。近年小動物造成的配電事故停電件數持續降低,從2015年3,169件,降至2024年1,329件,降幅近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