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司-源雜誌NO.161

強化電網 韌性 用電品質 提升更有 感 強 化 電 網 韌 性 故 事 ▼用耳朵記憶的生活軌 跡 楊欽榮與目目文創 ▼愛與美的藝術傳承 ▼天之涯地之角 朝聖世界盡頭之路 ▼共享共學 往目標前進 ▼淡水行腳|穿梭在時 空交錯的文化空間裡 ▼餘生 ▼善待身邊的每一分相 遇 ▼貍老酥的日常碎碎念 ▼有趣好玩又健康的親 子手作活動|自製手 工餅乾 ▼讀者回響 ▼ 從 前 從前 那條 路- 貫穿 北宜 歷史 的淡 蘭 古道 ▼ 人與 石的 對話 -臺 灣硯 雕 國寶 大師 董坐 www.taipower.com.tw ISSN 1026-2423 No.161 關懷社會 點亮台灣 2023 YUAN M A G A Z I N E 09-10月

花蓮大禹車站前老屋 方雯瑩 Vicky Fang繪 yuan magazine 關 懷 社 會 ˙ 點 亮 台 灣 母親的名,叫做臺灣 這裡有我們共同成長的記憶 請您疼惜這款情 來寫臺灣的故事 臺灣很美 人民善良、勤奮、堅強、樂觀 這裡是我們生長的地方 是咱永遠的故鄉

為了提供更好、更穩定的電力,台電公司全方位檢視電網相關設施,訂定「分 散」、「強固」、「防衛」三個主軸,並梳理十大面向,並積極部署相關網路, 期望未來能達到單一電網事故不再導致長時間、大規模的停電事故。 十年的時間,要分散過去臺灣電力較為集中的狀態,汰換老舊線路及設備,降低 停電事故範圍,縮短恢復時間。調整臺灣電網體質,雖非立竿見影,台電希望獲 得民意支持,加速改善時程,讓每一度電,更穩定的輸送到臺灣的角落。 十年布局 穩定供電 Editorial Note 編輯手扎 Call for Papers 徵稿資訊 期數 專題 截稿日期 162期 水力發電 10月20日 各專欄單元亦歡迎投稿,相關注意事項請見封底裡來稿說明。

POWER樂幅 04 強化電網韌性─用電品質提升更有感 文/編輯部 圖/台電公司 臺灣島遊 14 從前從前那條路─ 貫穿北宜歷史的淡蘭古道 文、圖/王新偉 30 人與石的對話─臺灣硯雕國寶大師 董坐 文、圖/林蔓禎 42 用耳朵記憶的生活軌跡 楊欽榮與目目文創 文/張靜安 圖/楊欽榮 50 愛與美的藝術傳承 文、圖/阡陌 01 編輯手扎 CONTENTS 目錄 中華民國85年1月1日創刊 中華民國112年09-10月第161期 封面設計—集思創意 封面題字—徐永進 封面提供─方雯瑩 Vicky Fang 發行人—曾文生 總編輯—徐造華 主 編—沈宜蓉 編輯助理—陳思蓉 發 行—促進電力發展營運協助金審議委員會 地 址—100臺北市羅斯福路3段242號副樓10樓 電 話—(02)2362-0285 傳 真—(02)2362-0944 網 址—https://www.taipower.com.tw 編輯企劃—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 地 址—251新北市淡水區中正東路2段27號29樓 電 話—(02)8809-5688#239或152 傳 真—(02)8809-5066,8809-5098

好食便當 90 有趣好玩又健康的親子手作活動─ 自製手工餅乾 文、圖/貓尼先生 節約能源 92 貍老酥的日常碎碎念 文、圖/貍老酥 96 讀者回響 同心源地 64 天之涯地之角 朝聖世界盡頭之路 文、圖/Na’U 68 共享共學 往目標前進 文/墨客 圖/編輯部 74 淡水行腳─ 穿梭在時空交錯的文化空間裡 文、圖/阡陌 78 餘生 文/愚庵 圖/編輯部 84 善待身邊的每一分相遇 文/蕭福松 圖/編輯部 161 SEP/OCT. 2023 9-10 月 • 雙月刊 NO. yuan magazine 關 懷 社 會 ˙ 點 亮 台 灣 投稿專用—zoe@tri.org.tw 《源》網址—https://www.tri.org.tw/page/yuanl 美術設計—集思創意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電 話—(02)8797-7333 印 製—中華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電 話—(02)2915-0123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北市誌字第539號 中華郵政臺北雜字第5557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強化電網韌性 用電品質提升更有感 文/編輯部 圖/台電公司 透過電網分散,降低電網集中風險。 04 SEP 2023 POWER YUAN MAGAZINE 樂幅

台電公司在民國111年,公布「強化 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將於10 年內投入 5,645 億元,以「力求分散、持續強固、 加強防衛」3大主軸、10大面向,全面提 升全國電網面對突發事故的因應能力,以 及為臺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做好準備。台 電表示,過去電網朝整合以增加效率,未 來採分散以提升韌性。此計畫透過電網分 散、提升設備穩定及阻止停電事故擴散等 作為,將可降低全國性停電事故發生機率 及縮小停電影響範圍,力求杜絕大規模停 電再發生。 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一大重點是透 過「電廠直供園區」的分散工程降低電網 集中風險,將由通霄電廠及離岸風電直接 供電給竹科,台中電廠及離岸風電直供中 科,興達電廠直供南科、橋科,另由大潭 電廠直供新北產業園區、桃園工業區,大 林電廠直供楠梓產業園區。 減少電力傳輸距離是降低電網風險最 佳解方,因而台電規劃由燃氣機組及再生 能源等電源就近直供科學園區及產業園區 等用電中心,而不再需要全數經過南北幹 線輸送電力,可減少電網負擔、降低電力 耗損,如此可把既有電力幹線留給民生需 求,提升大眾民生用電品質。 05

而此次計畫將同步推動新增變電所工 程,以「增加配送節點」協助電網分散風 險,其中包含10年內將新設大安、萬隆等 28座變電所,以及24座變電所「屋內化」 改建。台電強調,變電所越接近用電核心, 越有助供電穩定與安全,因應部分地區城 市發展用電需求持續增長,需藉新建變電 所與變電所屋內化提升供電安全,可降低 鳥獸及雷害等外力干擾,還可結合在地多 元生活環境,使變電所成為多功能的城市 樞紐據點,更不再是鄰避設施。 為達成淨零轉型目標,民國139年能 源結構中預計60至70%為分散式再生能 源。隨綠能持續大步發展,此計畫更可透 過「綠能加儲能」,打造區域分散式電網 發展,同時強化電網系統穩定及綠能有效 利用最大化,加速邁向淨零碳排目標。 透過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台電公 司期望讓民眾有感用電品質全面提升。本 次,我們以台電公司配電處為出發點,從 發生事故後恢復供電的角度,了解「強化 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如何執行。 什麼叫做電網「韌性」? 所謂韌性,即電力系統面對高衝擊低 機率事件時,在一定時間內承受、吸收、 適應該事件帶來的衝擊,並從中復原的能 力。簡單來說,就是「在短時間內因應事 故及回復穩定運轉的能力」。 電廠直供園區用電,是電網強韌重點項目之一。 06 SEP 2023 POWER YUAN MAGAZINE 樂幅

電力系統的危害事件大致可歸納為三大 類型: 1. 自然現象:極端氣候,如颱風、地震、豪 雨、熱浪、冰風暴;太空天氣事件,如太 陽風暴、磁暴。 2. 人為干擾:網路和物理安全,如資安、恐 怖攻擊事件;電磁脈衝(EMP)。 3. 系統設計、系統老化與操作錯誤:設備故 障、電力系統孤島、電壓和角度不穩定。 快速回復穩定運轉的能力,可從四個面 向評估強化,包括事故前的預 先規劃與準備;事故發生當下, 阻止事故對電網的傷害持續擴 大;事故後隔離故障區域確認 損毀設備,系統恢復供電及穩 定運轉;最後階段是系統穩定, 紀錄事故詳細資料並探討未來 改善。 以美國德州冬季風暴為借 鏡,西元2011 年1 月,德州 冬季風暴,因為發電設施防凍 設備措施不足,造成當地300 萬戶停電,事後聯邦能源監管 委員會(FERC) 呼籲發電廠進 行冬季防寒設備改造,以適應 極端低溫天氣。然電廠事後因 改造成本過高而未有因應低溫 傷害相關行動。 西元2021 年2 月,德州再次遭遇冰 風暴,在未有預期面臨極端災害的情況下, 缺乏管道冰堵監控措施、除冰設備等事前 準備,此次傷害更劇,造成超過700萬戶 停電。檢討改進聲浪促使德州通過法案改 革德州電網,要求發電廠設備能承受極端 天氣、建立緊急報警系統和為電力公司制 定貸款計畫等配套計畫。此措施終於改善 關鍵電網的穩定度,德州在西元2023年2 月再次面臨冬季風暴襲擊,在保護措施的 電網強韌三大主軸。 07

改善下,僅影響30多萬用電戶,電網韌性 大幅提升。 以臺灣地區而言,位於熱帶海洋區域, 每年夏天海面升溫,颱風形成機率高,也 因此常有颱風逼近臺灣。電力設備面對強 風、豪雨的衝擊干擾造成的事故,要能事 先完成災害防救措施,如設備防護、監控 系統,事件發生時的警示系統等,以便即 時確認事故點、狀態,並予以排除,減少 電力系統大規模失靈,降低用電戶的不便, 這就是電力系統韌性的一環。 台電公司為強化電網韌性,成立跨系 統、跨單位的風控中心,這是過去台電公 司未有的垂直、橫向整合單位,特別是加 強了各部門橫向聯繫,風控中心透過各授 權單位風控長的網絡,強化管理電力系統 的控制及操作,開關廠的開關、電廠的調 度等會影響電網系統的動作,都必須跨部 門確認,以降低錯誤操作的可能性。 汰換設備 穩定電力負載及配 送 根據配電處的統計,從民國102年至 111年,用電戶數由1,298多萬戶增加至 1,475多萬戶,曾停電戶數由232萬戶降至 152萬戶,占總用電戶數10.3%。從量化 數據上看得出來,用戶端停電的比例更低。 電力網路密集,需有運轉良好的配電 系統設備,才能確保電力穩定。根據統計, 台電公司的電線桿超過3百萬根、開關設 備、變壓器均超過150萬具,皆要定期巡 視維護,若發現設備老舊、劣化,則提報 改善或汰換,以降低停電可能性。另外, 為降低小動物誤闖裸露電氣設備造成的停 電事故,台電公司也著手將設備被覆化, 如熔絲鏈開關加裝被覆罩、變壓器加裝被 覆磁罩,並適時摘除鳥巢、加裝驅鳥器等。 除了停電次數降低,強化電網強韌的 另一個要點,就是縮短復電的時間。台電 公司配電處處長黃銘宏給了一個深植人心 的概念:「斷尾求生。縮小停電範圍,保 全大範圍的用電穩定。」電力網路緊密連 結,牽一髮動全身。電力網路出現事故點, 利用開關設備,將從事故點切分三區塊, 第一段為供電網路順向而下的事故上游端; 第二段為事故段;第三段則為事故下游端。 透過電網開關將事故段先行切割出來,上 游電網自行復電,下游電網則調動其它端 點進行復電。 台電公司致力於「5 分鐘內」讓事 故點下游用戶復電的比例逐年提高, 民國114 年更要達到全面自動化FDIR (FaultDetection, Isolation and Service Restoration),在事故第一時間,系統要能 08 SEP 2023 POWER YUAN MAGAZINE 樂幅

自動完成事故段偵測、隔離,和非事故段 的復電,調度人員再派遣人力針對事故段 巡查找出故障點,並搶修排除。屆時民眾 對於停電次數的減少和停電後等待復電時 間的縮短,勢必會有明顯的感受。 超前部署 跨區支援 防災型線 路地下化 在預期天然災害衝擊之前,台電公司 第一線同仁早就繃緊神經,今(112) 年7、 8月暑假,颱風頻繁生成,杜蘇芮、卡努、 蘇拉、海葵等颱風在臺灣鄰近海域投擲變 化球,台電公司觀測著颱風動向,配電處、 各區營業處等單位在第一時間調度人力。 秉持「超前部署、跨區支援」的思維,將 人力及資源做最佳配置。 特別是對離島地區的支援,必須先考 慮飛機起降安全,早在颱風路徑尚未明朗 之前,就先行部署相關人力,並將備用器 具運抵相關離島,多一分準備多一分心安, 也在颱風侵襲之後,迅速修復電力受損點。 與黃處長訪談的這天,臺灣本島南部 及離島正受海葵颱風侵襲,黃處長一早即 盤點各區處人力,跨區域協助受災較嚴重 地區,如派遣宜蘭地區同仁進駐花東;本 次受災戶最多的高雄地區,則由彰化以北 如臺中、嘉義受災較少的地區,就近前往 協助復電,在最短時間內恢復正常供電。 面對可預期的災害,台電公司以超前部署、跨區支援的行動,將損失降到最低。 09

電網強韌的週期包括系統恢復供電及 穩定運轉的期間,事故發生前的防護措施 更不可少。設備汰換、強化都是電網強韌 的一環,為了降低天然災害造成的電力設 備毀損,今(112) 年初甫完成的屏鵝公路 電纜地下化工程,便是防災型電纜地下化 的最佳例子。屏鵝公路從屏東市至恆春鵝 鑾鼻,長達141公里,因位處國境之南時 常遭受颱風侵襲,加上冬季還要面臨常常 不亞於輕度颱風的常態性落山風,易導致 供電網路斷線,以致沿線居民、工業區等 蒙受停電之苦及經濟損失,像是民國105 年的莫蘭蒂颱風,屏東縣全縣就有475根 電線桿斷桿、傾倒、3,000 餘處斷線,總 停電戶達40萬餘戶。有鑑於此,中央政府 自民國106年起持續推動全臺防災型電纜 地下化計畫,「屏鵝公路141公里纜線地 下化暨種樹百里2.0計畫」也成為首個最 大範圍的工程計畫。 除了防災型電纜地下化,台電公司在 成本大幅增加的情況下,仍積極配合各地 方政府景觀美化,完成地下化作業。例如 整個臺北地區地下化已達94%,整體臺灣 本島地下化逾40%,這樣的成績在國際上 已屬優等生,讓市容變得更美麗。 地下化雖能提升都市美觀、降低外力 干擾導致停電,減緩電力設施被侵蝕的損 耗,但因為孔蓋完全被覆蓋,事故發生時 必須先尋找孔蓋位置,才能再找事故點, 障礙排除較為費時,其中的優缺點,仍需 不斷評估及思量,尋找最適平衡點。 位處蛋黃區的變電所 分散跟防衛,就是降低風險。對台電 來說,每年都會調整電力的負載預測。長 期的電力負載,由企劃處負責評估20年的 負載預測,如電源開發等需綜整景氣、投 資建設、總體經濟的要素,考量電廠的新 建不易,必須拉長規劃的時間,提早準備。 而配電系統所評估的10年中期預測,是根 據每個區處的供電範圍,依據變電所、電 網劃分供電區,其間是否有新增建物規劃、 電力需求等,地方政府亦會提供建設規劃、 建案等資訊,若增加幅度陡增,就必須預 估用電戶數及用電量,提高電網供給的能 力,考慮是否配置新的配電等級變電所。 在工業密集度高、人口密集度高的兩 大區域,設置變電所是為穩定供電之必要。 然而,配電設備的進駐,總容易讓鄰近居 民視為「鄰避設施」。台電公司融入城市 美學,讓電力設施更安全、美觀,融入在 地生活圈。 地方都希望電力設施越少越好,但實 際用電量卻是越來越多,增加的比例快速 成長,對電力設施都是一種負擔。當然台 電可以做的,是讓電力設施更安全、美觀, 並融入在地生活圈。以板橋新民變電所來 講,位於新北市板橋區精華地段,是集政 10 SEP 2023 POWER YUAN MAGAZINE 樂幅

治、商業、交通之重鎮,在大樓林立的蛋 黃區,新民變電所就如一般大樓,難以想 像這是一棟服務範圍涵蓋臺北市文山區、 新北市板橋、中永和、新店等10大行政區, 用戶數近百萬的區營業處與變電所共構的 多功能大樓。從地下室的變電所,一樓的 餐廳,到上方的台北南區營業處。整體設 計融入鄰近的百貨公司、商辦大樓,大樓 外的電磁場顯示器,向外界證明變電所的 安全。在新民變電所附近活動,並不會感 受到電力設施的存在。 一旁的電幻一號所,是台電公司投入 6,200萬元經費,花兩年時間將變電所打造 成體感互動的「能源健身房」,大樓1、2 樓設立占地近300坪的「電幻1號所」展 示館,館內結合彈跳、跳舞機、投籃機及 甩戰繩、飛輪,設計為5大綠能互動展區, 地下4層則是新民配電變電所。「電幻1 號所」除了是全國第一座綠能主題展示館, 也是首座蓋在變電所上的展館,更是一座 在市中心的電力展示館。透過「電幻1號 所」文青、活潑的元素,吸引民眾親近、 認識電力設施。 早期電力設施大部分都是裸露在外 的,這樣的好處是,能夠便於掌握事故點, 維修也相對容易。如今因為都市更新,電 力設施必須下地、外層包覆,但必須犧牲 後續搶修及恢復時間,是一體的兩面,沒 有絕對好壞的關係。因為用電量大增,變 電所蓋在人口密集的地區是理所當然,才 能平衡電力的供給與需求。也許不久的將 來,與變電所共構的多目標大樓,將逐漸 成為鬧區中的常態。 位於新北市新板特區的新民變電所,是一棟多目標使用大樓。 電幻一號所明亮活潑的配置,令人感 受不一樣的台電氣息。 11

結合用戶端 服務最大化 電網系統的強化,也包括協助用戶端 改善電力系統。無論交通、供水、醫院等 重要機關或攤販、市集,若電力中斷足以 對生活造成影響,緊急電力系統的設置、 轉換是否得宜,都是牽一髮動全身。輔助 用電端的電力優化,更是健全電力網路的 要件之一。 黃處長提到今(112) 年5 月高鐵南港 站停電事故,以台電公司的角度而言,停 供3分鐘即恢復供電,卻導致高鐵系統長 達80幾分鐘的延誤,旅客行程大亂,高鐵 也因為這件事情負擔千萬賠償,造成社會 成本的增加,這次事件也因為緊急備用系 統UPS沒有發揮功效,雙方也進一步交流 系統維護的經驗。為了找出電力網路盲點, 黃處長主動與高鐵單位聯繫,與營業處同 仁,遠赴左營高鐵管理中心,協助高鐵檢 視每一站的電路系統,防範類似事件重蹈 覆轍。 原來高鐵有兩條線路,一路為正常用 電,一路為備用電力,原則上停用的時候, 要順利切換至備用電網,讓電網系統立即 通電、迅速復原,而高鐵的用電系統包括 軌道列車161KV,站體用電、號誌等,高 鐵各站的設計也不盡相同,無法各站通用。 如此,高鐵及台電公司的溝通就顯得更重 要,找出設定及技術上的瓶頸點,確保電 力及交通的通暢穩定。 另一次是不久前的台水新莊水管爆 管,當時的原因之一是停電導致加壓馬達 運轉失效,大水管需要馬達加壓才能將水 送出去,大水管載滿水的狀態下,加壓馬 達重新啟動,瞬間讓水在水管衝撞,造成 管內的壓力增加,致使水管破裂( 此效應 也稱為水錘效應)。了解原因後,台電公司 也主動與台水聯繫,討論電力連結及啟動 馬達的流程,避免電力啟動後再次造成水 錘效應,讓水力、電力都能順利送到每一 戶人家。 台電同仁進行電纜地下化前的最後確認。 12 SEP 2023 POWER YUAN MAGAZINE 樂幅

除了高鐵、台水之外,台電公司也對 用電大戶提供配電檢視服務,包括醫院、 學校、重要機關等,主動出擊、相互了解, 溝通尋找改善強化點。降低事故發生率, 是減少社會成本的最好示範。建立互信以 及共同承擔,放下本位主義主動出擊,台 電的強韌,逐漸與民生連結。 與民眾同心 電網更強韌 在台電公司有30 年資歷的黃銘宏處 長,回憶起民國98年88風災時,阿里山 地區柔腸寸斷的景象。當時,阿里山上的 豐山部落在強風吹拂、豪雨肆虐下,電桿、 線路被摧毀。嘉義區處在風雨暫歇之時, 立刻上山巡視電纜的狀況,觸目所見盡是 倒塌的樹木、混濁泥濘的地面,豐山對外 聯絡的橋樑也遭沖毀,車子更是難以進入, 必須以步行的方式進入村落。黃銘宏立刻 與當時的長官協調,緊急進行搶修。村內 的民眾知道台電人員是來進行電力修復, 但器具無法進入,電纜要拉進村內,只能 靠大家一起協助才有辦法快速完成。因此, 大夥兒自告奮勇的與台電同仁一起,扛起 每捲600公尺的電纜線共5捲,如螞蟻雄 兵接力將電纜拉進村中,台電的技術人員 則負責接起電纜。幾乎在一天之內,就完 成緊急復電。大功告成後,村民邀請台電 同仁一起吃著村內婦女準備的熱騰騰餐點 時,大家不分你我,完成共同目標,讓復 電的工作增添了一份使命感。 台電與地方的共同努力,加速了災後 的復電。台電與民眾有著共同的信念,讓 目標更明確,更容易往前邁進。電網強韌 的10年計畫,除了台電的推動,更需要全 民的了解與支持,才能健全電力的網路, 將每一分電力傳送到家,讓夜晚的那盞燈, 更顯溫馨! 台電公司配電處黃銘宏處長。 13

貫穿北宜歷史的淡蘭古道 從前從前那條路 文、圖/王新偉 臺 灣 島遊 14 SEP 2023 YUAN MAGAZINE

通往金字碑古道的瑞猴公路上,會看到北臺灣極其重要 的水利設施員山子分洪道的隧道進口。 淡蘭古道路徑—北路 1.「燦光寮古徑」路線: 瑞芳車站→福安宮→苧仔潭古道→琉瑯路步道→ (經九份老街)→樹梅坪古道→燦光寮古道→慶雲 宮 2.「楊廷理古徑」路線: 楊廷理古道(燦光寮古道岔路)→(經打鐵寮、澳 底)→沿海岸騎行自行車道(經福隆火車站、舊草 嶺隧道)→ 嶺古道→石城火車站 3.「入蘭正道」路線: 瑞芳車站→九芎橋路→金字碑古道→(經雙溪)→ 遠望坑親水公園→草嶺古道→大里火車站 尋找一條路 很難有一條路能像淡蘭古道,激發人們如 此多的思古幽情,讓人遙想當年的福爾摩沙, 先住民為找尋一條從臺灣西部通往東部的路, 在沒有任何的指引下,僅憑口耳相傳的山林生 存法則,披荊斬棘,克服難以想像的地理障 礙,進入一個「沒有門的地方」,最終在臺灣 的開拓史上,留下了無法磨滅的足跡。正是這 條淡蘭古道的橫空出世,臺灣拓荒史上的這段 艱辛,終於寫下值得紀念的歷史扉頁。 時至今日,橫亙於臺北和宜蘭之間的崇山 峻嶺上,仍有許多現代工程無法逾越的天險, 更遑論在數百年前,這裡全然是一個人煙罕 至之地,山區終年瘴雨陰霾更添翻山越嶺的艱 險,即使登高,也只能回望看不到盡頭的莽莽 山林和浩瀚汪洋。雖然蠻荒阻隔了一切,但生 存的壓力也不斷形塑著先民拓墾的韌性,於是 先民利用淡水河與基隆河的航道,從暖暖附近 上岸後,攀越三貂嶺、草嶺山區,利用凱達格 蘭人的獵徑,走出前往後山的原始孔道,後來 便演進為淡蘭古道。 史載,淡蘭古道最初形成於先住民的遊 獵時期,而最早紀錄淡蘭古道的文獻是《臺灣 省通志》,根據記載,淡蘭古道為清乾隆末年 平埔人白蘭氏首先闢建於臺北與宜蘭之間的山 路。「淡蘭」一詞,指的是清代的「淡水廳」 與「噶瑪蘭廳」,而貫通兩地之間的山區道路 就是「淡蘭古道」,亦稱「白蘭氏古道」。 搭過臺鐵宜蘭線的旅客都有這樣的經驗, 15

更不難想見這一帶山巒地勢的崎嶇險峻, 其中工程浩大的三貂嶺隧道及草嶺隧道, 正是原本淡蘭古道中最難行的兩處越嶺 線。修築鐵路當然是逢山開洞、遇水搭橋, 所以19座山洞的呼嘯而過,對火車而言不 過須臾之間,但把時空拉回到兩百年前, 先民只能徒步翻山越嶺,用雙腳從上方踩 出一條路,這條路便是淡蘭古道北路。 從臺北盆地到宜蘭平原 走入歷史長廊,吳沙入蘭開啟了漢 人拓墾宜蘭的歷史。清乾隆38 年(西元 1773年),漳州人吳沙渡海來臺,於淡水 上岸後,移居三貂社(今貢寮澳底一帶) 當火車駛過瑞芳,大大小小的山洞就接二 連三,有時車窗外才露出一道亮光,卻又 馬上遁入另一片黑暗,直到湛藍的海平面 出現,轟隆的耳鳴聲漸漸舒緩,火車已經 進入宜蘭了。細數臺鐵宜蘭線從瑞芳四腳 亭到宜蘭大里段,短短不足40 公里的鐵 道,隧道的數目就多達19 座,如果把鐵 軌長度再壓縮至從瑞芳到雙溪之間,僅僅 13.9公里,中間經過侯硐、三貂嶺和牡丹 3個小站,卻穿過了9座山洞。所以早期 搭這段鐵道曾流傳著一句十分貼切的諺語: 「一錢鑽九孔」,意思是說從瑞芳到雙溪, 只要一錢的車資就可以搭乘火車穿過9座 山洞,形象地描述出這段鐵路的隧道之多, ❶ 16 SEP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開墾,並靠著船運在海上與蛤仔蘭(宜蘭 噶瑪蘭族各社的統稱)的原住民進行貿 易,後為避風浪造成船隻在海上翻覆的風 險,改以沿著東北角海岸陸行的方式進行, 史稱「繞海古道」。清乾隆52 年(西元 1787年),吳沙率眾進入宜蘭,在原住民 傳統狩獵的地方進行試探性開墾,是為宜 蘭拓墾之史,贏得「開蘭第一人」之稱譽。 先民為拓墾求生而在地表上留下足 跡,清嘉慶到光緒年間( 約西元1800 年 到1900年),正是北臺灣漢民族開始由西 部往東部發展的黃金時期,但入蘭之路依 舊紛亂模糊,直至清廷施行撫番開山的治 理政策才是使古道真正具有歷史意義的推 手。清嘉慶10年(西元1805年),臺灣 知府馬夔陞為防範海盜,於大三貂港口(今 貢寮澳底)設汛及燦光寮(今雙溪)設塘。 「汛」和「塘」是清朝軍事制度中最末梢 的組織,平時防匪、防番,亂時又能靈活 調度,此為汛塘設置的重要功用。清嘉慶 12年(西元1807年),繼任臺灣知府楊 廷理為加強北臺灣防務,接續在三爪仔(今 瑞芳)設汛,與燦光寮、大三貂港口連接 成一條海防線。此時發生漳泉械鬥波及噶 瑪蘭,楊廷理為了有一條便捷入蘭的道路, 帶兵開闢了救援路線從瑞芳四腳亭經過蛇 仔形,翻越三貂嶺(今猴硐金字碑古道, 也稱三貂嶺古道)至頂雙溪,再折向東抵 達牡丹溪上游左右股河流處(今金瓜石的 ❶ 員山子分洪設施背倚的大山,就是昔日往來臺北宜蘭間最 大的天然障礙-三貂嶺。 ❷ 金字碑古道蜿蜒入幽,林蔭蔽日,行走其間清爽宜人。 ❷ 淡蘭古道路徑—中路 1.「暖東舊道」路線: 暖暖火車站→暖東峽谷步道→暖東舊道→五分山步 道→運煤道→番仔坑步道→平湖西步道→平湖東步 道→大坑山稜線步道→上內平林步道 2.「蘭入山孔道」路線: 中坑古道→枋山坑古道→闊瀨古道→崩山坑古道→ 北勢溪古道→灣潭古道→烏山越嶺古道→坪溪古道 →石空古道 17

十三層),沿溪上行至燦光寮(今雙溪燦 光寮古道),再經打鐵寮接至澳底,沿海 岸越嶐嶐嶺(今福隆嶐嶺古道)抵噶瑪蘭 平亂。其後力倡朝廷要將噶瑪蘭納入版圖, 終於在清嘉慶17年(西元1812年)噶瑪 蘭設廳,可謂對宜蘭的開發治理有舉足輕 重的貢獻。後人遂將當年楊廷理領兵從雞 母嶺、打鐵寮、澳底、福隆、嶐嶺到宜蘭 石城的這條越嶺道命名為「楊廷理古道」, 以紀念楊廷理開通了這條通往宜蘭的官 道。楊廷理入蘭後,便有官民相繼修築古 道,直至臺灣總兵劉明燈帶兵北巡修築路 線始底定,史稱「入蘭正道」,成為後來 淡水廳與噶瑪蘭廳公文往來的官方要道, 此正道因路徑較短且有官兵駐守,亦成為 民間商旅的主要路線。入蘭正道從瑞芳起 行,途經「金字碑古道」下到雙溪聚落, 續往下行過貢寮的「草嶺古道」到大里, 是現今大眾認知的淡蘭古道,雖然原始, 但卻是現代道路的原點,也因為開發較早, 路線上僅剩前述兩條古道仍維持步道,其 餘多被公路取代。 隨著噶瑪蘭廳的設置,清廷的正式管 轄權入蘭,讓淡蘭之間的官方巡視、公文 遞送等政府功能需求大增,有了安全保障, 往來交通也更加頻繁,古道沿線聚落逐漸 成形,成為從「前山(臺灣西部)」通往「後 山(臺灣東部)」的交通動脈。隨著時間 金字碑古道上石砌的鋪遞遺跡,早年是商旅的重要休息站。 18 SEP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推移,漢人移墾勢力漸增,從基隆河沿線 都有許多入山的路徑,官道也逐步向內陸 修正。光緒11年(西元1885年),臺灣 巡撫劉銘傳有鑑於原本繞海而行的官道過 於迂迴,另循此前安溪茶販走出的內陸捷 徑,及穿越深坑、石碇、坪林至礁溪的山 路,修築成「淡蘭便道」,大幅縮短淡蘭 之間的路程,亦成為日治時期修築北宜公 路的基礎。 淡蘭古道從一開始以山為家的原住民 狩獵採集的獵徑,到漢人的民間拓墾、原 漢之間的商旅貿易、通婚之路,直至成為 官府治理的正道,一條條山野小徑演變成 訊塘鋪遞的官道性質。淡蘭古道因著官方 巡守而變得安全,運輸物資、採樟製腦、 種茶焙製、商旅買賣、外國傳教等隨之興 盛,一條入山出谷的百年自然山徑的歷史 人文脈絡也於焉完整呈現。 北中南綿密路網 今人可由一張臺灣千里步道協會繪製 的淡蘭古道示意圖,驚奇地發現,淡蘭古 道其實並非指某一條單一路線,而是所有 貫穿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的百年山徑群的統 稱。淡蘭古道山徑群主要分布於雪山山脈 北麓,海拔最高不超過1千公尺,屬於淺 山地形,但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且層 疊的山嶺連綿直到東北端的三貂角,自古 形成臺北盆地到宜蘭平原的天然險阻。山 路須沿河而行且不斷越嶺,可謂穿山入海, 橫越了北臺灣的四大地形,包括臺北盆地、 雙溪丘陵、基隆火山群和蘭陽平原,更囊 括了北臺灣所有重要的水系上游。後人依 照古道演變與功能特質,概分為官道性質 的以瑞芳為起點、宜蘭大里為終點的「淡 蘭北路」;主要為民間拓墾以基隆暖暖為 起點、宜蘭外澳為終點的「淡蘭中路」; 以及茶販商業貿易為主以臺北六張犁為起 點、宜蘭礁溪為終點的「淡蘭南路」。正 所謂水陸阡陌成交通,不管沿著哪條路線 走,都能體驗到越嶺雪山山脈的艱辛,有 了這些山徑的串連,今日的登山者才可以 透過不同視角一攬臺灣海峽與太平洋的波 瀾壯闊,及臺灣東北角的日出、晚霞,沿 途最引人注目的「龜山夕照」,今日仍昂 首可見,如此豐富的景觀視覺變化、地理 地質與生態人文的演變,才是最讓登山者 著迷的地方。 爬滿附生植物的小小土地公祠,是早年古道行旅的庇佑。 19

馬偕之路 民國107年,山徑密度最高的淡蘭古 道北路修復完成,使得眾多湮沒在荒煙蔓 草間的山路得以重現天日,如今循著這些 古道再度踏入淡蘭山林,感受的不僅是古 道、生態與人的交會,還有用雙腳、雙眼、 雙耳等所感知的那些歷史時空穿越。 我的淡蘭北路之旅便由金字碑古道開 啟,隱隱是為了追隨前人的步履,因為這 條古道也是西元1872年遠渡重洋來到臺灣 的加拿大籍宣教士馬偕博士,曾經行過的 腳蹤。馬偕在150年前就來到了臺灣,僅 僅半年時間便學會用臺語傳教,但他除了 宣教佈道,還醫病救人,最後永遠安息在 臺灣這塊土地上,是熱愛臺灣的最好見證。 在《馬偕日記》中記述了這位了不起的宣 教士在臺的廿多年間,不斷行走於淡蘭古 道之上的過程,他從淡水到雞籠、暖暖, 攀越了金字碑古道後到達頂雙溪、新社, 最後再經草嶺古道下抵大里進入到宜蘭。 西元1873 年10 月20 日,是馬偕博士第 一次從淡水出發翻越金字碑古道,來到頂 雙溪,他在日記裡這樣寫道: 「天亮以前蜿蜒經過一條滑溜的小徑 行走直到三貂嶺,爬山和下山真是不簡單 的工作。下午我們到達頂雙溪,美麗的所 在,在兩條交會的河流間有一個高起來的 ❶ 生滿青苔的大石階,呈現出一種時光凝滯的美感。 ❷ 猴硐昔日是採媒重鎮,保存了大量煤礦遺址。 ❶ ❷ 20 SEP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所在,在那裡佈道和拔牙。」 如今有了鐵公路的助力,要踏上這條 馬偕之路,變得輕鬆簡單,先搭火車到瑞 芳的猴硐,然後就可以沿著這條全線保留 最完整的代表性古道段-金字碑古道深入 到淡蘭之路的自然荒野。 猴硐,一個昔日因金瓜石的大小粗坑 淘金、猴硐坑採煤而興盛的煤金小鎮,大 量人口湧入,後來卻也隨著礦業的沒落而 沉寂,如今當這些採礦產業遺址生態搭上 觀光的熱潮,猴硐也像九份一樣,成為一 個充滿懷舊氛圍又饒富鄉野情趣的古樸小 鎮。綿延交織的溪流、穿梭於嶙峋山谷間 的火車,娓娓訴說著過去的繁華與未來的 希望。 由瑞芳區公所前的瑞八公路右轉進入 明燈路,金字碑古道的標示便出現在眼前, 鐵公路在這裡沿著基隆河蜿蜒並行,過了 龍鎮隧道後,火車駛進了大山裡,基隆往 九份的102 線公路和瑞芳至牡丹的北37 線在此分野。全長不足11公里的北37線 又稱瑞猴公路、猴牡公路,沿基隆河東岸 一路向南延伸,是猴硐唯一的聯外道路。 北臺灣極其重要的水利設施員山子分洪道 就在這條公路的不遠處,壯觀的圓弧形臥 箕式分洪堰、攔河堰、梳子壩盡收眼底, 這裡是分洪隧道的進口,也就是說,當基 隆河上游出現大洪水時,可以通過這個分 洪隧道將洪水導引穿過基隆山西麓於東北 角的臺2線排入東海中。 而員山子分洪設施背倚的大山,就是 昔日往來臺北宜蘭間最大的天然障礙-三 貂嶺。 民國89 年被象神颱風帶來的豪雨土 石流沖壞部分校區的猴硐國小,五年後遷 址重建,新校區緊鄰瑞猴公路,地勢平坦, 建築新穎,浴火重生後變身為新北市的雙 語實驗小學。而其後方不遠處的舊校區則 闢為生態教育園區,循著舊校區上行數百 公尺,就來到金字碑古道的登山口。 登山口前有一岔路,往左是通往九份 金瓜石的大粗坑步道,過右手邊的淡蘭橋, 即是金字碑古道的登山口。入口石柱標示 此地海拔為150公尺,但抵達山頂「奉憲 示禁碑」的海拔高度將近500公尺,走完 全程是3.4公里,稍有經驗的登山者都知 挑戰不小。這條古道經過重新修復,多為 石階或石板路,取代早期的砂岩疊砌,走 起來平穩踏實,但一路上行皆是陡坡,即 使蓊鬱林間幾無陽光炙射,仍是讓人氣喘 吁吁、汗流浹背。約莫走了40分鐘的林間 古道,行至一段石階更陡處,眼前山壁上 赫然出現一面長方形的斑駁碑刻,這便是 清同治6 年(西元1867 年)冬,時任臺 21

灣總兵的劉明燈率兵北巡,取道三貂嶺入 蘭,因有感於此路途崎嶇陡峭難行,乃以 摩崖石刻方式,磨壁題詩刻於石壁上,此 碑高約240公分,寬約143公分,碑文以 篆書鐫刻,邊框為蓮花條文雕飾,碑額則 以雙龍托珠圖案襯托,碑成之後再以金箔 黏貼,於是來往旅人稱之為「金字碑」, 這也是金字碑古道名稱的由來。 金字碑碑文如下:「雙旌遙向淡蘭來, 此日登臨眼界開。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 雉堞挾奔雷。寒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 蔭古槐。海上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 才。」詩中所提到的「積雪」並非真的降 ❶ 雪,乃是因古道途中可在闊葉林的間隙看 到基隆嶼,而島上的亮光曾被古人誤會以 為積雪。另詩中的「鯨鯢」也不是指鯨豚, 而是指當年劉明燈介入調停的美國羅發號 (Rover)事件。 有意思的是,這位「勤修武備拔良 才」的臺灣總兵劉明燈也好舞文弄墨,除 了這塊金字碑古道上的「金字碑」,草嶺 古道上頗負盛名的「虎字碑」和「雄鎮蠻 煙」摩碣碑,同樣是劉明燈當年北巡入蘭 時所題。「虎字碑」位於草嶺古道的埡口 處,據傳劉氏率兵至此時突遇狂風大霧, 方向莫辨,乃取「雲從龍、風從虎」之義, ❶ ❷ 22 SEP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揮毫「虎」字勒石以鎮之。傳說劉氏好書 「虎」字,竟有公、母之分。「虎字碑」 上的「虎」雖為母,但草書筆法蒼勁有力, 勢如猛虎出山飛躍欲撲於石上,頗有威震 山河的氣概,而公「虎」則保存於坪林的 臺灣茶葉博物館內。至於「雄鎮蠻煙」摩 碣碑,乃是劉氏有感於前人開闢疆土之艱 辛,而此途盤石曲磴、瘴雨蠻煙,遂題「雄 鎮蠻煙」於草嶺山腹的巨石之上,為臺灣 現存最碩大的碑碣。遊客至此,莫不為這 塊氣勢沉厚雄渾的巨石碑刻震撼不已。 行過了金字碑,再爬上一段300公尺 的石階,就抵達海拔420公尺的三貂嶺鞍 部,這裡也是猴硐、九份、牡丹的交界, 山頂上立有一塊年代比「金字碑」更久遠 的「奉憲示禁碑」,為清咸豐元年(西元 1851年)所立。因當時山民任意燒林砍伐 濫墾,三貂仕紳請命官署示憲禁止山民濫 墾,規定道路兩旁須留三丈禁止砍伐,後 由仕紳自行捐資立碑於嶺頂,此碑也被譽 為臺灣最早的環保碑文。石碑後還有一座 石板砌成的簡易土地公祠,林邊另有一座 旗杆臺遺跡,顯示此處乃昔日商旅往來必 經的要道。 登高望遠草嶺古道 登臨至此,健行者都會卸下裝備,稍 事休整,此處因是金字碑古道的最高點, 是遠眺基隆嶼、北海岸特殊地形和山海風 光絕佳的展望點,視野半徑可達百公里, 可說是相當的遼闊,山峰綿延不絕,水天 一色。天氣好時,連野柳岬、富貴角都清 ❸ ❹ ❶「金字碑」摩崖石刻,為清臺灣總兵劉明燈所題,是古道上著名的代表景點。 ❷ 草嶺古道上頗負盛名的「虎字碑」也是臺灣總兵劉明燈當年北巡入蘭時所題。 ❸ 立於金字碑古道山頂的「奉憲示禁碑」,被認為是臺灣最早的環保碑文。 ❹ 在三貂嶺車站東北方的溪岸上,有一處舊隧道,也是金字碑古道的一段。 23

❶ 草嶺古道入口的遠望坑,為一處水梯田復育區,田壟 阡陌、農舍倚立,顯現純樸的田園風光。 ❷ 福德祠面向的山谷稱作桃源谷,是一片綠意盎然的大 草原,有步道可通宜蘭大溪,但挑戰性極高。 ❸ 草嶺古道的稜頂,有一座石砌的福德祠,高僅1公尺 多,建於民國24年,土地公和土地婆並座供奉,含 有護佑往來商旅的用意,這裡也是現今新北市和宜蘭 縣的分界。 ❹ 暑夏尚未完全退去,秋風初起,古道上的芒草還是一 片青綠。 晰可見,基隆嶼則像一頭巨鯨浮出海面, 員山子分洪水利設施近在咫尺,尤其令人 嘆為觀止。 在三貂嶺車站東北方的溪岸上,有一 處舊隧道,也是金字碑古道的一段,今僅 餘兩三處山坡磴道,並在石壁上修了棧橋 供遊客通行。 貢寮的草嶺古道,是由淡入蘭的最後 一哩路。這裡曾經是令人卻步、飛鳥難越 的艱險之地。根據噶瑪蘭通判姚瑩《臺北 道里記》云:「盤石曲磴而上,凡八里至 其嶺。嶺路初開,窄徑懸磴,甚險,肩輿 不能進。草樹蒙翳,仰不見日色,下臨深 溪,不見水流,惟聞聲淙淙,終日如雷。 古樹怪鳥,土人所不能名,猿鹿之所遊也。 藤極多,長數十丈,無業之民,以抽藤而 食者數百人。」從這一段話的描述,可窺 知當年古道的路況與生態實景,原始又杳 無人煙。 如今的草嶺古道,經過多次整建後, 百年古道已不再野性狂放,在褪去了過往 的艱險崎嶇後,搖身一變成為一條熱門的 登高健行步道。 草嶺古道起於新北市貢寮的遠望坑, 也是過去淡水廳與噶瑪蘭廳的交界,終點 是宜蘭縣的大里,長約8.5公里。草嶺古 道最初也是由楊廷理所開,他借用中國南 方丘陵山路的築路技術,以草嶺最常見的 石材砂岩鋪設而成,「石磴如梯」是其結 ❶ ❷ ❸ 24 SEP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構特色。 草嶺古道入口的遠望坑,為一處水梯 田復育區,梯田阡陌、農舍倚立,相映成 趣,古樸的田園風光調諧成一幅農家生活 的風情畫。 進入古道,一路行來,石板橋、摩碣 碑刻、土地公祠、旅棧遺址⋯一一映入眼 簾,先民拓墾蘭陽的足跡都留在了這些古 蹟石碑中。過了虎字碑,來到埡口,這裡 是兩山交會點自然形成的凹地,也就是地 理學上所稱的「鞍部」。鞍部地形時有狂 風出現與地勢有絕大關係,面迎臺灣北部 最強大的東北季風,再加上雪山山脈高山 阻擋,季風沿山谷湧現,使得風勢增強, 終年不息。因為風勢強大,高大的喬木難 以生長,只有較低矮的芒草及地被植物能 夠生存下來,所以此處古道石階幾乎都被 長長的芒草覆蓋。可惜此時暑夏尚未完全 退去,秋風未至,遠近的芒草還是一片青 綠,若是秋高氣爽,草嶺古道當仁不讓是 賞芒的絕佳去處,之所以稱作「草嶺」, 也是因為古道兩旁長滿芒草,其氣勢和規 模可與大屯山相比擬。 亞熱帶臺灣的秋天首先是由芒花揭開 序幕的,只要天氣一轉涼,白背芒便在山 頭開成一片,迎著東北季風的草嶺古道更 是首當其衝,漫山遍野的芒花隨著初秋清 風搖曳。早年臺灣鄉間把甜根子草(多生 長在河床邊,可做造紙原料)叫做「菅」, 白背芒稱作「芒」,臺語「菅芒」則統稱 像這樣的草。也因為菅芒的強盛生命力, 這兩個字成了比喻身世卑微,但任勞任怨 的代名詞。秋冬時節,這場菅芒的盛宴會 把草嶺古道妝點得「草莽」味道十足。 登上空曠的稜頂,看見一座石砌的福 德祠,高僅1公尺多,建於民國24年,土 ❹ 25

地公和土地婆並座供奉,含有護佑往來商 旅的用意,這裡也是現今新北市和宜蘭縣 的分界。為感念這座福德祠百年來對古道 的庇祐,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也貼心地 為這座小巧的福德祠搭建了一個涼亭,為 土地公和土地婆來遮風擋雨。 福德祠面向的山谷稱作桃源谷,是一 片綠意盎然的大草原,早期有農家在此牧 牛,故又稱「大牛埔」。因位於山海交會 的山稜之上,與湛藍的太平洋相映,景色 迷人,宛如世外桃源,「桃源谷」因而得 名。桃源谷步道可通宜蘭大溪,但路線頗 陡,全程需登近3千個石階,是一條考驗 腳力的縱走路線。桃源谷的地形為一邊陡 峭、而另一邊卻緩斜,為臺灣獨特的地景 「單面山」,這也是蘭陽博物館建築造型 的靈感來源。 草嶺古道不僅以芒花、落日、晚霞 稱奇,也以日出朝霞、夜景和古道探幽及 360度展望的視野、屹立海中的龜山島, ❶ 古道上突然現身的「小恐龍」,是蓬萊草蜥,為臺灣 特有種,它的身姿艷麗。 ❷ 珍稀「蕨類活化石」的雙扇蕨,蹤跡分布於淡蘭古道 森林裡。 ❸ 看似有些嚇人的人面蜘蛛,它們對人完全無害,它們 是動物界的「紡織高手」。 ❹ 由草嶺古道的最高點遠眺東北角宜蘭頭城大溪、蜜月 灣一帶,而東海之上的龜山島也如影隨形。 ❶ ❸ ❷ 26 SEP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在雲霧簇擁虛無飄渺間,恍若仙境,最為 人津津樂道。 西元1875年4月30日,馬偕博士在 日記中寫道:「我們又再度往上攀爬一個 非常高而且陡峭的山脈,一會兒坐在路旁, 一會兒與朋友大聲的叫喊,阿赫伯叫得很 大聲,他實在非常勇敢。最後到達山頂, 在那裡,有的人就躺在草地上伸展四肢, 有的人看著大洋當中的龜山島,那個島在 距離不遠的地方。然後我們繼續趕路,蜿 蜒繞過岩石、樹林、灌木叢、芒草,以及 清澈汩汩而流的小溪。」這段生動的描述 正是一百多年前草嶺古道上的一景一物。 古道上也會有奇妙的相遇,那就是生 態與路的使用者-人的交會。 淡蘭古道的珍稀蕨類 雙扇蕨,淡蘭古道獨有的識別標誌。 雙扇蕨是僅存於全世界極少數地區的珍稀 蕨類,在淡蘭古道的森林中可見其蹤跡。 「二叉分支」的生長模式因保有侏儸紀時 代古老蕨類的型態特徵,是名副其實蕨類 中的「活化石」。雙扇蕨也是臺灣唯一的 雙扇蕨科植物。雙扇蕨於淺薄岩壁成群蔓 生,外形是兩支併排的破摺扇,就像邊緣 被撕裂的雨傘,因此也被稱為「破傘蕨」。 由於它們具有向陽開闊的特性,也有「大 自然的指南針」之稱。透過雙扇蕨,我們 可以體會2至1億年來地球的環境變遷, 更重要的是可以確定臺灣擁有2至1億年 前的環境條件。 窸窸窣窣⋯⋯走在淡蘭古道上,有時 會被腳下枯葉或草叢裡的「小騷動」嚇一 跳,看仔細,竟是一隻「小恐龍」驚恐地 與你對望!仔細觀察它們,會發現它們體 型雖小,但身體花紋精緻美麗,有的呈現 金屬光澤,尾巴長度竟是身長的好幾倍。 它是蓬萊草蜥,為臺灣特有種。另外還有 一種擅長「變色」的黃口攀蜥,也是臺灣 特有亞種。在自然界,蜥蜴是僅次於鳥類 ❹ 27

在全球分布最廣泛的動物群,當你走進淡 蘭古道,在樹幹或枯葉繽紛的草叢一定會 發現它們的身影。 除了蜥蜴,還有數不清的蜘蛛網在古 道上布下天羅地網,有八隻長腳的動物巡 弋其上,它們是人面蜘蛛。說它們是動物 界的「紡織高手」,一點都不為無過,因 為雌性蜘蛛會結一個直徑約1∼3公尺大 小的網來捉昆蟲。它們的外表雖然有些恐 怖,但人面蜘蛛對人完全無害,而它們在 天然環境中的除蟲能力無人能敵,所以下 次在古道上遇到它們,只要低頭繞過去, 畢竟它們才是這裡真正的「居民」。 豐沛的山林資源孕育了極高的生物多 樣性,可以吃的野生植物、可以為傷口消 炎止痛的藥用植物,對於一個多世紀前不 斷行進在古道上的行旅來說,有時是緊要 關頭的救命之需。這是秋海棠,開著粉嫩 的小花,在一片翠綠的山裡十分醒目,它 的莖可以食用,只是吃起來有點酸,但它 有很多汁,可以生津止渴,以前的人看到 了會把它折下來當糧食。 臺灣桫欏,外觀與筆筒樹相近,但其 葉片老化枯萎後並不會脫落,僅下垂於樹 冠下,形成「樹裙」景觀,這是它與筆筒 樹最好的分辨之處。臺灣桫欏的嫩芽和髓 心都可食用,是早期原住民傳統美味野菜, 也是野外求生植物和藥用植物,可用於袪 風除濕、驅蟲等。 還有一種水東哥,別名「水冬瓜」。 在草嶺古道,我與兩位山友相遇,方才認 識了這種獨特的救荒野果。只見枝條上, 一長串白色的球形漿果,細小如珍珠。兩 位山友抓起來就吃,脫口而出:「真甜」。 詢問之後,我也嚐試,果不其然,皮脆甘 甜。 ❶ ❷ 28 SEP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據說,早期的原住民在進入原始森林 之前,會拿下1支插在竹子上的芒草隨身 攜帶,祈求天神的庇佑。後來,漢人在山 林中尋路時,也會學著原住民,雖然心中 信仰的神祉不同,但漫漫長路祈求平安歸 返的心願是一致的。 與臺灣其他古道不同的是,淡蘭古道 群歷經數百年演變,至今仍保存原汁原味 的步道系統和自然古韻的生態環境,沿線 尚可遇見世居數百年的散村聚落遺址,香 火不滅的土地公廟,經過復育的水梯田景 觀,還有親切健朗的阿公阿嬤賣著自家耕 作的蔬果。淡蘭古道群的人群遷徙與聚散, 正對應著北臺灣山林拓墾的一頁壯闊歷 史。 近年吹起的古道復興熱潮,讓淡蘭古 道北路的金字碑古道、草嶺古道這些上百 年歷史的綿長古道,再度成為人們長途步 行、登山攬勝的熱門路線,甚而還有更老 牌的官道,早已湮滅不存,只能透過文獻 與沿途零星遺跡,尋找蛛絲馬跡。淡蘭古 道群就像一本進行中的大書,銘刻著先人 以啟山林的故事,而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 連接上那個充滿草莽之氣、原漢相依、生 存鬥志與冒險精神勃發的時代。 ❶ 草嶺古道旁流水淙淙的遠望坑溪。 ❷ 開著粉嫩小花的秋海棠,是古道上可食用的植物。 ❸ 古道上的相思木、九芎、竹林等都是開墾後形成的次生林,大多是先民因生活所需所種植。 ❸ 淡蘭古道路徑—南路 「淡蘭便道」路線: 六張犁捷運站→中埔山步道→土地公嶺古道→糶米 古道→妙高台步道→樹梅古道→(經研究院路四 段)→保線路→(經崇德街)→大坑外股古道→(經 萬順寮、楓子林)→外按古道→烏塗溪步道→(經 烏塗窟、四分子)→四分子古道→獵狸尖步道→自 行車道(灣潭-坪林)→石碧湖保線路→四堵古道 (前段)→四堵古道(後段)→跑馬古道→礁溪火 車站 29

在每一刀的鑿刻之間,都是大師畢生才學、 技藝的累積與結晶。 30 SEP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RkJQdWJsaXNoZXIy MTkzMTUy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