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司-源雜誌NO.159

閒置鹽田 成綠金 台電公司 台南鹽田 光電站 臺 南 故 事 ▼玉之探索、想像與創 造|玉雕國寶大師黃 福壽 ▼發思古幽情的臺南協 奏曲 ▼一張老照片|詠符巷 的細語呢喃 ▼愛的臨在|蘇東坡、 白先勇、黃步青、李 錦繡 ▼老前整理作業|回歸 生活與心靈都輕盈的 路徑 ▼古城、老廟、生態、 文創|清邁慢旅趣 ▼有愛無礙|大人也需再教 育 ▼大目降小故事 ▼貍老酥的日常碎碎念 ▼溫羅汀與加羅林魚木 ▼生日蛋糕不求人 美味又健康的手工蛋 糕|草莓芋泥蛋糕 ▼讀者回響 ▼ 歲 月 結晶 ︐﹁ 鹽﹂ 來如 此 | 臺 南 井仔 腳瓦 盤鹽 田的 白色 時光 ▼ 改變 ︐從 潟湖 濕地 開始 | 細說 台江 國家 公園 www.taipower.com.tw ISSN 1026-2423 No.159 關懷社會 點亮台灣 2023 YUAN M A G A Z I N E 05-06月

井仔腳瓦盤鹽田 方雯瑩 Vicky Fang繪 yuan magazine 關 懷 社 會 ˙ 點 亮 台 灣 母親的名,叫做臺灣 這裡有我們共同成長的記憶 請您疼惜這款情 來寫臺灣的故事 臺灣很美 人民善良、勤奮、堅強、樂觀 這裡是我們生長的地方 是咱永遠的故鄉

再生能源在臺灣蓬勃發展,太陽光電配合儲能系統,可達到快速反應的特性,讓 供電系統更加穩定。台電公司將閒置鹽田轉化為太陽光電站,充分利用南臺灣日 照充足的特性,堆高再生能源占比。 太陽光電站不僅逐步實現我國能源轉型、促進能源多元化及自主供應,及達成環 境永續發展的願景。另配合地景美學與在地生態,以建築反應地方特色,以光電 圖騰展現臺南意象,讓再生能源成為鹽田風光中的美學符號。 閒置鹽田 轉生太陽光電站 Editorial Note 編輯手扎 Call for Papers 徵稿資訊 期數 專題 截稿日期 160期 電協會故事 6月20日 161期 輸變電故事 8月20日 各專欄單元亦歡迎投稿,相關注意事項請見封底裡來稿說明。

POWER樂幅 04 閒置鹽田成綠金 台電公司台南鹽田光電站 文、圖/編輯部 臺灣島遊 10 歲月結晶,「鹽」來如此─ 臺南井仔腳瓦盤鹽田的白色時光 文、圖/王新偉 20 改變,從潟湖濕地開始─細說台江國家公園 文、圖/容容 32 玉之探索、想像與創造─ 玉雕國寶大師黃福壽 文/林蔓禎 圖/黃天來 42 發思古幽情的臺南協奏曲 文、圖/阡陌 46 一張老照片─詠符巷的細語呢喃 文、圖/蕭文 52 愛的臨在─ 蘇東坡、白先勇、黃步青、李錦繡 文、圖/鄭芳和 01 編輯手扎 CONTENTS 目錄 中華民國85年1月1日創刊 中華民國112年05-06月第159期 封面設計—集思創意 封面題字—徐永進 封面提供─方雯瑩 Vicky Fang 發行人—曾文生 總編輯—徐造華 主 編—沈宜蓉 編輯助理—陳思蓉 發 行—促進電力發展營運協助金審議委員會 地 址—100臺北市羅斯福路3段242號副樓10樓 電 話—(02)2362-0285 傳 真—(02)2362-0944 網 址—https://www.taipower.com.tw 編輯企劃—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 地 址—251新北市淡水區中正東路2段27號29樓 電 話—(02)8809-5688#239或152 傳 真—(02)8809-5066,8809-5098

來電訊息 90 溫羅汀與加羅林魚木 文、圖/駱致軒 好食便當 93 生日蛋糕不求人 美味又健康的手工 蛋糕─草莓芋泥蛋糕 文、圖/貓尼先生 96 讀者回響 同心源地 64 老前整理作業─ 回歸生活與心靈都輕盈的路徑 文/張靜安 圖/編輯部 72 古城、老廟、生態、文創─清邁慢旅趣 文、圖/Na’U 80 有愛 無礙─大人也需再教育 文/墨客 圖/編輯部 86 大目降小故事 文、圖/鍾騰 節約能源 88 貍老酥的日常碎碎念 文、圖/貍老酥 159 MAY/JUN. 2023 5-6 月 • 雙月刊 NO. yuan magazine 關 懷 社 會 ˙ 點 亮 台 灣 投稿專用—zoe@tri.org.tw 《源》網址—https://www.tri.org.tw/page/yuanl 美術設計—集思創意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電 話—(02)8797-7333 印 製—中華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電 話—(02)2915-0123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北市誌字第539號 中華郵政臺北雜字第5557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閒置鹽田成綠金 台電公司台南鹽田光電站 文、圖/編輯部 從西濱快速道路一路南行,從臺南的 將軍、北門地區開始,頂上的太陽恣意照 耀,而這一段路途所見的低窪地區,過去 曾為晒鹽場。近年來西濱快速道路的開通, 串聯將軍漁港、北門井仔腳鹽田、青鯤鯓 扇形鹽田等景點,讓臺南臨海的觀光熱絡 紛紛。空拍照中所見的一格格大規模晒鹽 場,起源於明鄭時期,結束於千禧年代, 過去乘載著經濟輸出的鹽業,儘管已結束 階段性使命。但如今,透過轉型,成為輸 出電力更具經濟價值的太陽光電站,從傳 統展業過渡到廢棄停滯,再轉身成為綠金 產業。一連串的過程,不僅活絡土地價值, 同時也帶動綠色能源產業成長,成為能源 轉型中的重要尖兵。 閒置鹽田活化再利用 台南鹽田光電站占地214 公頃,48 萬片光電板,裝置容量150MW,不僅為 台電公司面積最大的太陽光電站,啟用至 今已發出超過6 億度綠電,等同於近14 萬戶家庭的一年用電,更帶來30 萬公噸 減碳效益,而南鹽光儲能系統裝置容量 20MW/20MWh,為國內首座以綠充放電的 儲能系統。短短3年,台南鹽田光電站從 廢棄鹽田到炙手可熱的太陽能綠電,再生 台南鹽田光電站占地214 公頃,為台電公司面積最大的太陽光電站。 04 MAY 2023 POWER YUAN MAGAZINE 樂幅

能源處太陽光電廠何文欽及蘇育辰經理, 娓娓道出太陽光電站成立到上線的溝通過 程及被時間追趕的供電壓力。 台南鹽田光電站的前身是台鹽七股晒 鹽場,具有日照時間長、地形平坦且幅員 遼闊的優勢。鹽田停止經濟活動後,土地 收歸國有財產署。隨著國際綠電議題火熱, 國內綠能目標升級,光電業者紛紛響應國 家綠能目標,擬定臺南地區設置大型光電, 但苦無饋線無法送電。為加速綠能發展, 當時經濟部居中協調國有財產署釋出部分 土地給台電公司,帶動臺南七股地區太陽 光電的設置。 台電公司投入了大筆金額,包括74億 的建置金、鋪設11.4公里的電源線費用, 以及土地租金等等,耗資95億完成太陽光 電廠的建置,成為七股地區的大型標竿案 件。台南鹽田光電站開發、設置到最後營 運,所面臨的大小細節,都成為鄰近案場 的前哨及參考。 配色清新明亮的台電南鹽光儲建築。 05

太陽光電也懂大禹治水 光電站設站之初,便是與在地民眾溝 通搏感情,面對原本天然的鹽場轉變為太 陽光電站,在地民眾雖樂見其成,但對於 土壤污染、排水規畫以及原始生態維護、 施工影響等切身議題同時存在疑慮。 「互信溝通,承諾履行」,何文欽經 理用8個字簡單解釋了睦鄰關係,光電站 的建置好比電廠,對在地的溝通、協調, 都是促成電力發展的重要關鍵。對於光電 站鄰近居民而言,鹽田改建為光電站,最 擔心的莫過於排水問題。七股地區放眼所 及,都是平坦且低窪的鹽田,晒鹽時期引 用海水至鹽田,水文系統可說四通八達, 會隨著溝渠在鹽田中快速流通。施工基地 範圍中,因鄰近濱海植物園滯洪池及大排 水門,因此居民擔心的淹水及汙染問題, 必須拿出明確且實際的作法,排解民眾心 中的那塊大石。 因此台電公司規劃出流管制計畫,考 量施工基地周邊所有的排水系統,確保可 達到一定的滯洪量。目前南鹽光所帶來的 ❶ 太陽光電站中設置的抽水機,作為汛期水量的抽吸控制。 ❷ 蘇育辰經理說明太陽光電的發電及併網運作方式。 ❸ 何文欽經理分享台南鹽田光電站設置前的治水整地故事。 ❹ 台電公司讓七股鹽田在段時間內從閒置狀態轉身為太陽光 電站,仰賴模組化工法及工序的調整。 ❷ ❸ ❶ 06 MAY 2023 POWER YUAN MAGAZINE 樂幅

滯洪量是原本未建置前的2倍,解決了民 眾的疑慮。另為了因應水流,在滯洪池南 邊的中寮里地區,特別加裝2部大型抽水 機,應付緊急時期的抽放排水,讓居民得 以安心。 關於光電站的「治水」,何文欽經理 更分享了土木工程初期遇到的難題─土壤 泥濘。台南鹽田光電站在民國108年施工 初期遇豪大雨,現場積水嚴重,機具更是 寸步難行,時任董事長到南鹽光基地關心 建置進度,對於一眼望去如水鄉澤國的景 象,董事長淡淡說了一句:「調查周遭水 文系統。」,點醒了預定地的工班,著手 進行水文資料的爬梳,將基地周遭破口補 起,水不再流入預定地後,等待退潮疏濬, 再搭配抽水機排除泥水。無奈排水後的爛 泥處理,更是讓施工單位傷透腦筋,承包 商甚至出動了耕耘機翻整,只為了解決土 壤泥濘的問題。 開始了解漲潮退潮調整排水方式,處 理了預定地嚴重的積水問題。等水的問題 解決之後,土壤的翻晒、夯實等環環相扣 的難題,讓工程包商進退不得。延宕許久 的工程進度,最後回歸到用科學數據來催 促工班進行施作工程。終於將預定地整理 得宜,留下40個工作天,讓後續配電工作 如期完工。也因為模組化的施工工法及整 體工序的調整,讓台南鹽田光電站得以如 期運轉送電。 友善施工 保留環境生態 台電不僅在電力供給上力求更上一層 樓,也積極創造與在地鄉親的互信互惠。 建場之前,地方鄉親曾經表達對於濕地生 態恐受到影響的擔憂,為了讓民眾了解光 電站不會改變既有的自然生態,再生能源 處勤於拜里進行溝通,進而化解民眾的疑 慮。此外,工程進行時,台電也採取了人 力在地化透過優先聘雇在地的人員、創造 在地的就業機會,擴大對於當地社會的正 ❹ 07

向回饋。 蘇育辰經理表示,七股地區的民眾多 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生活,為了減 少大型機組及車輛反覆出入基地的次數, 光電板、發電機組都先行組合,最後採模 組化的施作方式,快速建置起電源線、電 器室,以及太陽光電板鋪設,大幅縮短建 置時程,降低對鄰近地區的干擾。 此外,施工時期、維護階段的用人在 地化,增加地方就業機會。太陽光電板、 電纜、變流、升壓變壓器等,採用臺灣廠 商製造,打造出臺灣光電產業鏈。 七股及將軍鹽田濕地擁有豐富的動植 物生態,更是眾多水鳥的樂園,而受惠於 鹽業結束後20年來的低度人為介入,鹽田 濕地得以持續生息。考量附近的濕地是環 境敏感區域,有鳥類生態的維護必要,台 電選址的時候也特地針對周遭生態環境進 行調查,如今台南鹽田光電站分成A、B、 C三區,便是為了避開高敏感區域。除了 遵守建蔽率規定保留30%的空地以外,也 特別劃設、營造了對野生動物友善的環境 生態區,維持鄰近原有的地貌,使得野烏 棲息環境不受干擾,也保存濕地生態系的 完好;光電站周圍更以綠籬隔出圍堤綠帶, 以自然的方式融入當地景觀,實現光電設 施和自然的友善共存。 光電發電與調度 太陽電池(solar cell) 是以半導體製程 的製作方式做成的,其發電原理是將太陽 光照射在太陽電池上,使太陽電池吸收太 陽光能透過p- 型半導體及n- 型半導體使 其產生電子( 負極) 及電洞( 正極),同時 分離電子與電洞而形成電壓降,再經由導 線傳輸至負載。太陽光電模組則透由一排 排處理過的矽晶片串焊後,達到要求之電 壓電流規格。 由於太陽能板產生的電是直流電,因 此若需提供電力給家電用品或各式電器則 需加裝直/ 交流轉換器,將直流電轉換成交 流電,以減少傳輸時的電力流失。而後續 的儲能系統則以鋰離子電池進行充放電, 由不同數量、規格及串接方式,達到儲能 規模及併網條件。 因應大量綠能併網,台電公司於光電 站建置儲能系統,打造全臺第一座光儲園 區。儲能系統包括調頻輔助服務、能量移 轉、調頻輔助及能量移轉,南鹽光儲能系 統就是以調頻輔助服務為主,電網系統如 有設備異常、輸配電系統異常,造成電網 頻率的下降,此時儲能系統要快速反應, ❶ 08 MAY 2023 POWER YUAN MAGAZINE 樂幅

❷ 南意象圖騰,在規矩的基地範圍裡創造出 濃縮的自然山水景致。 此外,儲電設備外觀繪有閃電、光電、 框線的符號,傳達光電場意象,象徵土地 如太陽一樣暖暖發光的濃厚生命力,與地 方觀光一同發光發熱。並以科技綠以及夜 幕黑雙色搭配,代表光能儲電日夜不息的 運作,為方正的電力設施,注入一股美學 能量,正如電氣室牆面的題字「台電南鹽 光儲」,有著與傳統電廠不同的文字字體, 象徵著綠色能源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一 般。 年均日照時數超過2,100小時的七股 地區,造就雪白的鹽田風光,隨著太陽光 電站的建立,閒置的鹽田獲得延續存在的 價值,也讓光照在滋養大地之外,轉化為 更具經濟價值的再生能源! 把電送入系統當中。儲能系統具有快速充 放電之特性,遇突發事件時提供電網穩定 輔助功能,爭取緩衝時間;同時也擁有補 足綠能間歇之特性,其功能有自動調頻控 制功能、光電出力平滑化及能量移轉等。 簡單的說,儲能系統提供的輔助服務, 就像是棒球比賽中中繼或救援投手的工 作,投手必須在一旁熱身準備,以隨時應 付場上的突發狀況。在供電系統中,儲能 系統的任務就是快速反應、處理危機,讓 球賽順利進行,這也是再生能源發電的價 值之一。 鹽田光電中的儲能美學 台南鹽田光電站電氣室頂樓,擺設著 太陽光電板,讓來訪者能夠近距離觀察太 陽能板的樣貌。向前方遠眺,可看到部分 台南鹽田光電站。台電公司利用深淺色的 不同的太陽光電板,以跳色、錯位放置法, 配合「地景美學」與「黑面琵鷺生態」兩 大規劃重點,架設「鹽田憶鯤鯓」、「府 城虱想起」、「黑琵舞夕陽」3個展現臺 ❶ 以科技綠以及夜幕黑雙色的光能儲電符號表示,代表 日夜不息的運作。 ❷ 台南鹽田光電站的建立,讓光照滋養大地的同時轉化 為更具經濟價值的再生能源!x 09

一座座鹽堆如迷你版的白色金字塔,整齊劃一地矗立在鹽田中。 臺南井仔腳瓦盤鹽田 的白色時光 歲月結晶,「鹽」來如此 文、圖/王新偉 10 MAY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臺南井仔腳瓦盤鹽田參觀資訊 地址:臺南市北門區永華里64號 開放時間:9:00-17:30 大眾運輸: 搭臺鐵至新營站下—轉搭台灣好行61西濱快線至泰安宮(井仔 腳鹽田)站下。 自行開車: 國道1號→下營系統交流道下→省道臺84線→北門交流道下→ 省道臺17線→鄉道南10線。 在府城臺南,從海邊到廟宇,總會跟一種白色 的東西不期而遇,因為地處北回歸線之南,陽光強 力照射下,熾熱的溫度使海水蒸發,這種白色的東 西便源源不絕地結晶出來⋯⋯。 走進古城巷弄裡香火鼎盛的老廟宇,供桌上除 了鮮花素果,還會看到一樣很特別的「塩糕」,那 是一種帶有鹹味的古早糕點。若再講究一點,常民 拜拜的「山珍海味」,供品裡一定要有珊瑚狀的老 薑和雪白的鹽巴,老薑是山產無疑,那鹽巴自然就 是海味了。 「鹽」來如此 回溯三百多年前,靠海吃飯的臺灣人便已經靠 著晒鹽,打造出一個鹹鹹的臺灣。 沿著臺17線由嘉義布袋進入臺南,我的海鹽日 記就此展開,布袋鹽場、北門鹽田、將軍區青鯤鯓 扇形鹽田、七股鹽山⋯⋯曾經,這裡的人與鹽竟是 如此的緊密不可分。 鹽依其來源可略分為礦鹽(也稱岩鹽,如歐洲 大陸現存最早的奧地利哈修塔特鹽礦)、井鹽(如 中國四川自貢有著千年歷史的鑿井取鹽)、湖鹽(如 產自中國青海湖的湖鹽)與海鹽四種。 11

僅是為了產鹽,更是為了臺灣鹽業文化與 風土的延續和保存。 位於臺南北門區永華里的井仔腳瓦盤 鹽田,便是臺灣目前唯二傳承「天日晒鹽 法」的鹽田,另一處是嘉義縣布袋的洲南 鹽場,同時井仔腳瓦盤鹽田也是全臺現存 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 傳承百年的古老鹽場 創建於西元1818 年的井仔腳瓦盤鹽 田,迄今已經滿200歲了,引自台江內海 的鹹鹹海水,經北門潟湖淨化,隨著潮起 潮落引入鹽田,經過三周太陽的曝晒和海 風作用,蒸發析出一粒粒如水晶般的結晶, 自然科學稱之為「鹽之花」的鹽晶體,每 一顆都是大海的饋贈。 「無垠的鹽田,每一方田都浮著白色 結晶鹽,散散一大片,白鷺鷥偶而飛來, 昂首停在田中⋯⋯」 四面環海的臺灣,只生產海鹽,早期 的「天日晒鹽法」沿襲至今,曾一度中斷 廢晒,後在地方政府的主導下復晒,意外 打響觀光名號。據說這種「天日晒鹽」源 自鄭成功領臺,在明鄭之前,臺灣原住民 多以「煮鹽」方式,或者刮取海邊礁石的 薄薄鹽層來獲取鹽分,直到鄭成功的諮議 參軍陳永華認為當時原住民族製鹽技術上 不成熟,故產出的鹽味苦澀,於是改革方 法,率眾在臺南海邊修建鹽田,利用太陽 日晒的輻射熱能加上強勁的海風作用,使 海水自然蒸發濃縮,結晶成鹽,「天日晒 鹽」便傳承了幾個世代。而當時修築的鹽 田,名為「瀨口鹽田」,位於台江內海最 南端的七鯤鯓(今臺南安平區),可謂是 臺灣日晒鹽產業的發韌之地,可惜滄海桑 田,此鹽田今已不存。 聽著鹽場的視聽導覽,娓娓道來這段 臺灣鹽業歷史的榮光,原來鹽田復晒,不 ❶ 12 MAY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這是生於臺南七股鹽村的作家蔡素芬 在《鹽田兒女》小說裡的描述,來到北門 井仔腳鹽田,眼前所見便是這番景象。 清一色整齊排列的瓦盤鹽田呈現出如 馬賽克拼貼般的藝術美感,而一座座迷你 版的白色金字塔則像棋盤上的棋子整齊劃 一地矗立在鹽田中,每方鹽田中還靜止著 尚未完全蒸發的海水,清淺如鏡,於是, 這些金字塔般的鹽堆便在水面上形成一個 個倒影,鏡頭拉遠,好像一座座漂浮在海 上的小島⋯⋯ ❶ 每方鹽田中還靜止著尚未完全蒸發的海水,清淺如 鏡,鹽堆便在水面上形成一個個美麗的倒影。 ❷ 井仔腳瓦盤鹽田是全臺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 ❸ 眼前如此美輪美奐的鹽田風光,其實是鹽工汗水與淚 水交織的結晶。 ❹ 鹽埕內鋪陳瓦缸碎片,每一片都呈現古樸的色澤,有 著馬賽克拼貼般的藝術美感。 ❸ ❹ ❷ 13

據史書記載,井仔腳瓦盤鹽田是北門 的第一座鹽田,為清領時期瀨東鹽場的第 三代,於西元1818年遷移至北門,至今未 再移位,是臺灣最古老的現址鹽田。井仔 腳瓦盤鹽田是在海邊築埕,規劃成一方方 大小一樣的鹽池,鹽池內鋪陳厚約6公分 的瓦缸碎片,這些碎瓦片來自陶窯燒壞的 的甕或缸,每一片都呈現古樸的色澤,這 也是「瓦盤鹽田」名稱的由來。將海水引 入鹽池後,經過長時間的曝晒,在瓦片鹽 池內結晶成鹽晶,再經過人力不斷的堆疊, 便形成一座座有如白色金字塔般的鹽堆。 瓦片光滑耐磨和不懼鹽分侵蝕的特性,且 極易吸收陽光的熱力,使得晒鹽推鹽的過 程省力又有效率,瓦盤鹽田充分展現了臺 灣人工製鹽的智慧,而這種鹽田兩百多年 來持續產鹽,幾乎未曾中斷也不畏歷史的 變遷。 許多遊客初見鹽堆的造型被塑成金字 塔的型式,還以為是為了觀光刻意為之。 ❶ ❷ 北門潟湖每年冬春之際,成千上萬隻黑腹燕鷗會飛來過冬。 14 MAY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其實不然,這些三角錐形的鹽堆,底部寬 而頂端尖,是因為鹽的結晶本身就是漏斗 型的立方體,每個鹽晶體表面會互相連接, 所以鹽堆呈現金字塔型,讓鹽堆的穩定性 最佳,海風再強勁也不會坍垮,而且每個 鹽晶體都緊緊相貼,超過飽和的水分更容 易滲出,同時鹽堆經受日晒和風吹的面積 也最大化。 如同我們在小說或戲劇裡所讀到和看 到的畫面,眼前如此美輪美奐的鹽田風光, 其實是鹽工汗水與淚水交織的結晶,由 於井仔腳瓦盤鹽田依舊在製鹽,所以鹽 田中不時可見鹽工整灘、晒鹽、收鹽的 工作身影。 只見兩位頭戴斗笠、穿著花格子上 衣、腳著雨鞋、眼睛以外都包得密不透 風的婦人穿梭在這些棋盤狀的鹽田中, 其中一位用長而扁寬的鹽耙不斷將鹽池 內的鹽晶推攏至白色鹽堆的底部,粗糙 的刮磨聲不斷傳入耳膜。我知道,當這 種刮磨聲越厚重,就意味著鹽池裡的鹽 分在快速的增加,看她的腳步在鹽池中 嫻熟的移動,總是由扇形的尾端進入中 心點,繞著鹽堆以360度旋轉,每個動 作都像長腳的水鳥一般輕盈。另外一位 則推著獨輪車斗,從一個鹽池到另一個 ❶ 緊鄰著鹽埕的是紅磚砌成的海水蒸發池,其作用 是讓引入的海水進行第一道蒸發程序。 ❷ 井仔腳瓦盤鹽田仍保留早期的龍骨水車,作用是 把海水引入鹽田。 ❸ 井仔腳鹽田的最西側,矗立著一座白色外牆的哨 所,早期是鹽田的守望哨,在這裡可以眺望北門 潟湖獨特的景緻。 ❹ 傳統晒鹽體驗區讓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 ❸ ❹ 15

鹽池,用方形的鐵鍬將金字塔鹽堆的鹽一 鍬鍬鏟入車斗中,當車斗也堆出了一個小 尖塔,她便推起獨輪車斗,沿著鹽池的外 圍走出來,上到鹽田的紅磚道,掀開覆蓋 在鹽田旁的厚重帆布。 哇⋯⋯帆布下全是雪白的鹽,露天晒 鹽、露天貯鹽,看她把車斗內的鹽再鏟倒 於此,想趨前看個仔細,這時,旁邊有人 好奇地問,「這是我們平常吃的鹽嗎?」 「當然不是,現在臺灣的鹽大多都是 進口來的,這裡晒的鹽是為了開發臺灣鹽 製產品。」推車的婦人邊鏟鹽邊回應,聽 她這麼一說,想到剛剛在鹽場吃到的二層 鹽鮮果冰棒鹹中帶甜的美妙滋味,還有鹽 鹵做出來的香甜豆花。婦人接著說:「臺 灣鹽用天然日晒,回甘不死鹹,比外國鹽 卡好呷。」婦人用臺語述說著臺灣鹽的品 質第一等,這些話語出自日復一日晒鹽的 職人口中,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那可以嘗嘗嗎?」有人問,「當然 可以啊!」婦人大聲地回應,果然好幾位 遊客蹲下來,我也用手指捻起一粒鹽晶, 用舌頭輕輕舔一下,嗯,一股淡淡的鹹味 自舌尖蔓延開來。 勞力密集的製鹽辛勞 如同臺語詩人許正勳創作的臺語詩 《曝鹽》所描繪的: ❶ 從高處俯瞰,白色的鹽堆很科幻。 ❷ 臺灣第一座以婚紗主題設計的白色水晶教堂,水 面倒影更襯托浪漫夢幻氣氛,是北門文創園區的 明星景點。 ❸ 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坐落於北門,是一處值得 探訪的歷史古蹟。 ❶ ❷ 16 MAY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日頭赤焱焱∕照著一格一格的鹽埕∕雙跤 踏水車∕一下懸一下低一直拚∕欲引海水 入淺坪 鹽耙仔拖了閣再拖∕鹽堆親像一支山∕鹽 擔鐵肩拼命擔∕一擔過一擔∕ 日曝鹽會閃爍∕日曝人汗水滴∕滴啊滴,滴 啊滴∕滴袂離∕鹽粒內底有汗味 敢有通買番薯∕敢會當配鹹魚∕敢有法度 糴一寡仔米∕啊,猶原愛看天 瓦盤鹽田的外圍是用紅磚鋪設的壟 埂,高度大約30公分,寬度剛剛好可以行 駛獨輪車,方便鹽工穿梭晒鹽作業,跟瓦 盤鹽田有所不同的,這些較大的池子沒有 用瓦片打底,而是一個個灌滿海水的蒸發 池,每個蒸發池都有三格,其作用是讓引 入的海水進行第一道蒸發程序,約3-7 天後,原本海水是12 度波美(°Bé,波美 是表示溶液濃度的一種計量單位)的鹽鹵 會提升至最完美的25度波美,據說這種濃 度的鹽鹵最適合做出美味的豆腐,這期間 海水也會在蒸發池內沉澱出帶有苦澀感的 硫酸鈣。 不過有些蒸發池已經乾涸,底層土壤 呈現鹽分濃度超高的白色,如下過雪一般, 不見任何生物生長或佇足,白花花的一片 顯得荒涼孤寂。 蒸發池畔還有幾具保存完好的龍骨水 車,龍骨水車是早期鹽田最常見的配備, 水車全由木頭打造,連輸送的水槽也是木 製,顯然是為了抗腐蝕,因水車的鏈帶葉 片部分,形狀很像人的脊椎骨一樣能自由 彎曲,所以稱為「龍骨水車」。龍骨水車 的功用是鹽工用雙腳踩踏帶動鏈帶葉片, 將蒸發池中的海水引入鹽田曝晒。如今這 些龍骨水車雖已廢棄,但原樣保存,讓遊 客可以想像早期鹽工製鹽之辛勞。 現在鹽田的海水已完全仰賴馬達和橡 膠管輸送,當鹽埕內的海水蒸發將盡,鹽 工就會手動打開水閥,海水便汩汩地流入 鹽池內,周而復始,這便是井仔腳鹽田的 日常。 井仔腳鹽田的最西側,矗立著一座三 層樓高的建築,名為鹽田哨所,這座白色 外牆的哨所早期是鹽田的守望哨。日治時 期,日人鼓勵晒鹽,鹽灘四闢,為防私晒 和盜鹽,鹽田的守望哨也紛紛設立。如今, 哨所的功能已式微,轉型為觀景台,在1 ❸ 17

樓入口有3隻北門潟湖的嬌客黑腹燕鷗的 裝置藝術迎賓,胖嘟嘟十分可愛。哨所的 旁邊有景觀步道,可眺望北門潟湖獨特的 景緻。每年冬春之際,成千上萬隻黑腹燕 鷗會飛來北門潟湖過冬,清晨時黑腹燕鷗 分批到各處覓食,黃昏時成群結隊飛回棲 地,大量黑腹燕鷗集體在潟湖上空盤旋飛 舞,是賞鳥人士津津樂道的鳥類生態奇觀。 來到井仔腳瓦盤鹽田,遊客可以走進 鹽池內,動手體驗晒鹽、挑鹽、收鹽的樂 趣,揮動鹽耙堆鹽山是大小朋友的最愛, 但挑鹽可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了,腳下是 我們日常不可或缺的鹽,踩在上面有如踏 足白色的沙灘,一邊聽著導覽,深入了解 臺灣製鹽史地的點點滴滴,一邊等候夕陽 西下,晚霞餘暉倒映在鹽田中,醞釀出夕 陽時分的浪漫氣息,再用鏡頭捕捉下那落 日美景的一「鹽」瞬間,即使天色已晚, 仍遲遲不肯離去,如此絕美的景緻,相信 每一個看過它的人,都會產生同樣的驚豔 與讚嘆! 金河診所保留臺灣醫療文化 北門,除了井仔腳瓦盤鹽田,還有一 處重要的歷史史蹟值得探訪,臺灣烏腳病 醫療紀念館就坐落於北門永隆橋頭,這裡 舊時係「北門港」的一部分。民國46年, 臺南沿海烏腳病疫情蔓延,基督教芥菜總 會和王金河醫師通力合作在北門設立診所 免費救治病患,為了紀念烏腳病為地方鄉 親帶來的苦痛,並感念王金河醫師及教會 人員的無私奉獻,原「金河診所」整建為 「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於民國96年 落成,是臺灣第一座以醫療為主題成立的 文化館。 ❶ 18 MAY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緊鄰紀念館的北門嶼基督教會正是當 年與王金河醫師一起救治烏腳病病患的教 會組織,純白的西式風格建築被美譽為「小 白宮」,也成為這段歷史的重要見證。 鹽的晶瑩純白已成為北門的一張最閃 亮名片,浪漫的「北門婚紗美地」便是雲嘉 南國家風景區努力打造的北門新亮點,其 中又以臺灣第一座以婚紗主題設計的白色 水晶教堂,最受遊客的喜愛。這座純白色 如貝殼般的教堂以前後依偎的優雅姿態矗 立在水中,水面倒影更襯托浪漫夢幻氣氛, 疫情後已成為北門文創園區的明星景點。 臺灣四邊攏是海∕鹹鹹的海水∕豉出臺灣 人鹹鹹的人生∕開始幾若代的鹽曝生活 日本人徵收魚塭做鹽埕∕鹽工踏水車∕引 海水入鹽埕∕鹹鹹的汗水∕滴入去鹹鹹的 海水裡 赤焱焱的日頭光∕掖佇白鑠鑠的鹽埕∕鹽 工沉重的跤步∕耙出一堆一堆的鹽埕∕擔 出一山一山的鹽山 一山一山的鹽山∕一望無際的鹽埕∕袂當 做飯食∕鹹鹹的目屎∕吞入枵饑的腸肚 沉重的跤步∕綴袂著經濟的起飛∕五彩的 夕陽∕佇拋荒的鹽埕閃爍∕化做精彩的歷 史記憶 錄自「井仔腳鹽埕詩路」,藍淑貞創作的臺語詩《鹹鹹 的臺灣》 ❶ 鹽鄉的廁所也美輪美奐。 ❷ 有「小白宮」美譽的北門嶼教會,也見證了臺灣烏腳 病疫情的那段歷史。 海水蒸發,形成型態各異鬼斧神工般 的結晶,我們稱之為「鹽之花」。而兩百 年歲月結晶,白色的鹽堆讓鹽鄉閃閃發光; 海海人生,鹽鄉正延續著臺灣古老晒鹽產 業文化的精神。當最後一抹夕陽在此隱身 後,「夕鹽」 惜緣,幽雅寧靜的氣息瀰漫, 它流轉在浪漫的水晶教堂,也折射在唯美 的井仔腳瓦盤鹽田中。 ❷ 19

七股潟湖是台江國家公園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塊濕地,也是重要的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各種鷺科鳥類隱身其中。 20 MAY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明永曆15 年( 西元1661 年),鄭 成功從台江內海登陸臺南鹿耳門,當時 的台江內海超過1萬5千公頃的水域面 積,可謂煙波浩渺、汪洋一片,但如今 台江內海僅剩下約1千多公頃的七股潟 湖和面積更小的四草湖濕地。3百多年 間,台江內海的陸化情況越來越嚴重, 細說台江國家公園 改變,從潟湖濕地開始 文、圖/容容 大部分水域已淤積成為陸地,即所謂的 海埔新生地,也許再過20年,各位不用 搭膠筏,徒步涉水就可以到這裡了。 風貌萬千的七股潟湖 觀光船的導遊先生從遊客一踏上網 仔寮汕,就跟我們口述了這段臺灣「成 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一座為濕地而設的國家公園。 台江國家公園參觀資訊 地址:臺南市安南區四草大道118號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遊客中心:09:00-17:00 每週一及除夕休館 大眾運輸: 搭臺鐵至臺南站下—轉搭台灣好行99安平台江線 (假日行駛)至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站下。 自行開車: 國道1號→永康交流道下→省道臺1線→中華路→ 中華北路二段至一段→省道臺17線→本田路二段 →四草大道。 21

功」「轉型」的歷史,只是眼前所見與我 們認知的滄海變桑田落差實在很大,一個 「汕」字或許就道出了個中緣由。臺南沿 海的海岸陸棚平緩,加上出海河川輸沙量 大,在河流沖積、季風、潮汐及波浪的交 替作用下,便在離岸及河口形成海埔地或 是濱外沙洲。沙洲古時稱為「鯤鯓」,但 在當地居民的口中,則稱之為「汕」。七 股潟湖主要是由青山港汕、網仔寮汕及頂 頭額汕等濱外沙洲圈圍成的海域,沙洲變 遷的速度決定了七股潟湖面積的改變。 在網仔寮汕步道的入口,矗立著台江 國家公園的石柱,標示著這裡是台江內海 的最西緣,從一片以木麻黃為主構成的防 風林望出去,就是無邊無際的臺灣海峽了。 導遊先生開玩笑說,這裡可是臺灣本島前 往澎湖的轉運站。見我們半信半疑,他再 補充說明,早期臺南漁民都從這裡出海前 往澎湖海域打魚,然後載著漁獲回到網仔 寮汕,在這片沙洲上晒補魚網和歇整,等 待下一次出海,所以別小看這塊沙洲,它 可是離澎湖的直線距離最近呢。 從七股的海寮碼頭搭乘觀光膠筏,穿 越淺淺的七股潟湖,便來到了網仔寮汕。 潟湖,閩南語稱作「內海仔」,是一片被 濱外沙洲與陸地圍成的水域,所以一般都 在海邊,這些水域原本是海灣,後來在海 灣的出海口處不斷淤積泥沙,使出海口形 成狹長的沙洲,隨著沙洲的移動,海灣跟 外海之間被分隔開來,便形成了很像湖泊 的巨大潟湖。臺灣島嶼特有的地理名稱「鯤 鯓」指的便是這種圍繞潟湖的濱外沙洲的 網仔寮汕新生的紅樹林幼苗,彷若從海裡冒出的新世界。 22 MAY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地形地貌,昔日台江內海有所謂「七鯤鯓」 連綿作怪的傳說,或可想像當時沙洲在海 上遠觀有如大魚般載浮載沉,被討海人繪 聲繪影地口耳相傳,使地方民眾聞之色變。 據說,當年鄭成功登陸的鹿耳門,便是「內 海」與「外洋」的界標,只是如今的鹿耳 門,港口早已不復,至於古地圖上的「台 江內海」也已失傳。 七股潟湖本身也因為泥沙淤積嚴重, 原先瀕臨潟湖的沙洲已成內陸,所以整片 水域並不深,即使滿潮也無法行駛較大的 漁船,因此能在七股潟湖上來去自如的, 就只有平底的膠筏或舢舨。我們經過一片 片蚵棚棚架時,看見許多冒出水面的竹竿, 船長說,如果水太深,這些竹竿就會沒入 水中,蚵農就無法定位辨識「蚵都卡」(臺 語:蚵田)了。 有趣的是,潟湖常被誤讀或誤寫成「瀉 湖」,「潟」指鹵鹹之地,潟湖當然指的 就是海水匯聚的鹹水湖;而「瀉」則是動 詞,是水向下急流之意。可知兩者相差何 止千里。 台江國家公園的前世今生 17世紀時的台江內海,北至將軍溪, 南至二仁溪,東岸位在今臺南市西門路一 帶,近普羅民遮城(今赤嵌樓)。300年間, 台江內海快速縮小「瘦身」,19 世紀時 又經歷大洪災造成曾文溪改道,大量泥沙 淤積,被切割成鯤鯓湖(今已開發成工業 區)、四草湖(四草內海)和七股潟湖三 大鹹水潟湖。原本汪洋的台江內海,現今 僅剩眼前的七股潟湖和四草湖等遺跡,七 ❶ 廣義的「台江」具備了「歷史」、「自然」、「產 業」等三大資源特色。這是立於四草湖(昔日四 草內海)旁的石刻。 ❷ 網仔寮汕是台江內海的最西緣,是守護台江國家 公園七股潟湖的關鍵。 ❶ ❷ 23

股潟湖也成為臺灣現存最大的潟湖。其 水域面積會因漲退潮而有很大的差異, 從1,100公頃到1,600公頃不等,整個 潟湖因鹹淡水交匯,有著豐富的動植物 生態與大片茂盛的紅樹林,是建構多樣 及完整食物鏈的生態寶庫。同時七股潟 湖還兼具防洪抑澇、淨化水質和野生動 物棲地等功能。 自古以來,七股潟湖就因為魚、 蝦、貝、蟹、蚵等水產資源豐盛,大量 移民至此捕魚,利用濕地、窪地,圍築 魚塭,放養蚶蚵,所以潟湖內滿布著定 置漁網、養殖蚵架等漁業設施。日治時 期在此開闢鹽田,從事晒鹽。不同時期 在台江有著不同的故事背景,各地異國 文化在此交會,使得台江呈現多元文化 及族群融合的特性。 七股潟湖是台江國家公園最後也 是最重要的一塊濕地,裡面的鹽度、溫 度、風浪都相對外海穩定,而網仔寮汕 便是守護這個臺灣最大潟湖的主要沙 洲,也是抵禦外海風浪衝擊的第一線, 加上沿岸海流、漂沙與季風吹拂等攜 帶著沙泥來來去去,加之曾文溪中、上 游興建攔砂壩及水庫後,河流輸沙量大 減,進而讓沙洲漸向海岸遷移,因此網 仔寮汕有如移動的小島,在海面上漂浮 載沉,意外重返古時「鯤鯓」出沒的畫 面。從台江國家公園監測沙洲與潟湖的 環境變遷發現,七股潟湖從光緒30年 ( 西元1904年) 有水文記載到民國107 年的觀測,可以看到這片水域發生的劇 烈變遷,隨著內陸越來越大,沙洲則越 來越內縮「瘦身」,所以洲潟海岸被形 象地比喻成「移動的國土」。 網仔寮汕上也復刻了幾座早年以蘆葦茅草搭 建的漁寮,以展現獨特的漁業文化景觀。 24 MAY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柳、木麻黃等樹種,形成前緣之防風層以 保護後方原生樹種;而沙洲靠潟湖一側, 則種植耐水、耐鹽的紅樹林,如欖李、五 梨跤等,在防風林的破空處,種植耐陰樹 種,如海檬果、大葉欖仁等。 行走在網仔寮汕全長約540公尺平整 的蟹行步道上,遊客可近距離觀察紅樹林 及潮間帶生物。同時,此處沙土柔軟,也 歡迎遊客親近。汕與堤的泥質潮間帶,是 蟹類、螺貝類等無脊椎動物的大本營,小 灰玉螺、半紋斧蛤、短指和尚蟹、雙扇股 窗蟹、角眼沙蟹、藍紫陸寄居蟹、乳白招 潮蟹等都是座上賓。至於良好的紅樹林濕 地生態,則讓候鳥也樂於停留,不只白鷺 鷥、鸕鶿、鳳頭潛鴨(澤鳧),甚至黑面 紅樹林潮間帶的生物多樣化 為了降低這種環境衝擊,在沙洲上植 樹造林是鞏固七股潟湖的關鍵,於是台江 國家公園自民國110年啟動造林計畫,預 計要在15 公頃的沙洲面積上種植7 萬棵 樹。但因為沙洲缺乏淡水資源,於是特別 設計了以紙漿為原料的「水寶盆」,以盆 體接續雨水,再由盆中導水繩將所蓄雨水 引入樹苗根部,克服沙洲缺水及夏季高沙 溫的生長逆境,使樹苗存活率超過八成。 除此之外,在小樹苗旁插上一根根中空的 竹竿,也是通過承接雨水來滋養樹苗。至 於在樹種選擇部分,依沙洲各類環境適地 適種,沙洲前線選擇耐旱、耐風、耐鹽植 物,如黃槿、林投、土沉香等,並搭配檉 ❶ 芳苑燈塔一襲黑白垂直相間條紋十分醒目,是全臺唯 一塔高大於燈高的燈塔。 ❷ 長達數公里的芳苑海空步道,可以讓遊客深入觀察芳 苑濕地紅樹林生態和景觀。 搭乘觀光膠筏遊七股潟湖,船長示範當地漁民慣用的八卦漁網灑網。 25

琵鷺、東方環頸鴴,都可能看見它們飛過 翠綠紅樹林的優美姿態。 穿越木麻黃林間,便是一望無際的臺 灣海峽,看強勁海風捲起朵朵浪花,網仔 寮汕這遺世獨立的濱外沙洲,彷彿渾然天 成的防波堤,擋住外海的風浪,形成平靜 的七股潟湖,造就一處物種生長的良好環 境。而昔日漁民在此捕魚、養蚵、避風所 建造的簡易漁寮,也在碼頭上重現,這些 以蘆葦茅草搭建的漁寮,展現了台江內海 獨特的漁業文化景觀。 行船於七股潟湖上,這個臺灣最大的 潟湖,與岸邊形成廣大的淺水區,提供給 沿海漁民良好的養蚵和捕魚蝦場域,七股 沿岸蚵田會根據水位之深淺,分成3種養 殖方式,分別是倒棚式、立架式和浮棚式, 但不管是哪種養殖方式,眼前所見連綿不 絕的蚵棚架,大部分已改為膠管。船長說, 七股遊客中心與一箭之遙的台灣鹽博物館及七股鹽山被譽為是臺南的「白色印象之丘」。 ❶ ❷ 26 MAY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這是一種高密度的聚乙烯材質,可以使用 20 年,若是傳統的竹管,兩三年就不堪 使用了,相較之下還是比較環保。另外, 船長也為我們示範當地漁民慣用的八卦漁 網,只見他在蚵架上站穩根基,以仰角的 姿勢將看似輕飄飄的漁網拋甩出去,藉由 離心力將漁網撒開成圓形,此時漁網中心 會有一個垂吊的鉛塊讓漁網快速下沉浸入 水中,並在水面上留下圓環狀的漣漪。有 在七股鹽鄉,看到居民自己動手彩繪家園,成為保存文化資產和推動旅遊觀光的新亮點。 ❶ 鄭成功登陸臺南鹿耳門的「台灣之門」石碑,背 景是臺南鹿耳門天后宮。 ❷ 在鹿兒門溪口,屹立著「府城天險」的石刻,江 河入海,望出去就是臺灣海峽了。 ❸ 四草湖河道兩旁紅樹林密布,令人神馳。 ❸ 27

此一說,拋出去的漁網形狀越圓,入水的 面積越大,網到的漁獲就越多。 靠海吃飯的人是典型的「哈日」一族, 在七股尤其如此,因為不論晒鹽、捕魚、 養蚵⋯⋯都要跟著日頭走,學會摸清海的 性格。七股鹽場曾是臺灣工業用鹽的最大 產地,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晒鹽逐漸 走入歷史,傍著七股潟湖的鹽鄉開始以保 存文化資產和結合生態旅遊為優先,繼續 傳承先人與自然共存的精神。 新落成的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七股 遊客中心與一箭之遙的台灣鹽博物館及七 股鹽山被譽為是臺南的「白色印象之丘」, 前兩座標誌性的建築和用昔日鹽場的海鹽 堆積而起的20公尺高的鹽山,外觀都是一 塵不染的白色,詩人形容「還沒有下雪呢 /但早已白了一座座山頭/連南飛的琵鷺 /都來不及抖落一身風霜」。曾經是討海 人賴以為生的鹽,如今卻製造了另外一個 自然人文奇觀。 台灣之門 開啟近代史的起點 沿著臺17線往臺南的安南區,跨越曾 文溪上的國聖大橋,在海洋退讓後,出現 了另一個歷史的「身影」,鄭成功登陸臺 南鹿耳門的「台灣之門」。 台灣之門,意味著這裡是臺灣近代史 的起點,也是漢人出入臺灣的重要門戶。 史書記載,鹿耳門為「台灣之門」, 名稱始見於清雍正二年(西元1724年)巡 臺御史黃琡璥所著《臺灣使槎錄》之《赤 嵌筆談》:「⋯⋯港名鹿耳門,出入僅容 三舟,左右皆砂石淺淤焉,此臺灣之內門 也⋯⋯」可見那時的鹿耳門儼然已成為進 出臺灣的咽喉,因此流傳「鹿耳門安則全 臺與之俱安」等語。 今日「台灣之門-鹿耳門」的勒石就 立於鹿耳門天后宮廟埕的左側百公尺外, 伴著水波不興的鹿耳門溪。 17 世紀大航海時期,荷蘭人揚帆而 來,以此為海上互市基地。明永曆15年(西 元1661年),鄭成功經鹿耳門港道,進入 台江內海,抵達臺灣,攻下普羅民遮城(今 赤嵌樓)與熱蘭遮城(安平古堡),降伏 當時以臺灣為東亞貿易根據地的荷蘭人, 結束荷蘭據台38年的歷史,展開明鄭治臺 時期,從此,鄭成功亦被後人尊為「開臺 聖王」。 順著鹿耳門溪往西行數百公尺,赫然 又出現另一塊石碑,直書「府城天險」四 個大字,這裡是鹿耳門溪口,江河入海, 望出去就是臺灣海峽了。 鹿耳門港道因地理地勢險要,自古即 為臺灣對外的進出門戶,具有鞏固古台江 咽喉之重要地位,然而鹿耳門港道面寬水 淺,潮水落差極大,退潮時水深常不到3 公尺,且航道上河床底部的沖積物堆積與 堅硬岩層等暗灘,造成河水流動紊亂,經 28 MAY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❶ 在芳苑濕地的海牛廣場,遊客與牛隻互動,牛隻身後是紅樹林。 ❷ 俗稱「海牛犁蚵田」的芳苑潮間帶海牛車採蚵文化,全臺獨一無二。 ❸ 另一種靠機械動力往來蚵田與岸上的交通工具則稱為「鐵牛車」。 四草水上綠色隧道被譽為是「迷你亞馬遜河」,茂密的紅樹林交織成綠隧廊道,有如通往神秘仙境。 在四草湖上展示的這艘漁船,是早期的一種以四角吊 網撈捕魚蝦的「吊罾」,船上的篷屋叫「偵探寮」。 29

常導致船隻航行困難,甚至擱淺, 危險性極高,故有「府城天險」之 謂。後隨著時間與空間的改變,台 江內海因淤沙逐漸陸化,鹿耳門港 道最終亦淤塞無法行船,僅存今日 所見的細長河道。鹿耳門溪早已不 復見當年波瀾壯闊、船帆雲集的盛 況,溪面上只橫陳著數艘竹筏,然 江水悠悠,仍讓人湧起對昔日台江 歷史過往的諸多追憶。 與鹿耳門港道有著同樣命運的 還有一個大員港,正是今日台江國 家公園管理處及遊客中心的所在地。 西元1624年,荷蘭人為明朝所迫, 放棄澎湖,轉以大員港作為其東南 亞通商發展據點,開啟了台江風起 雲湧的一頁。同時,荷蘭為防止西 班牙、葡萄牙等國的威脅,於西元 1625 年建造普羅民遮城(今赤崁 樓);西元1627年於北線尾島(今 北汕尾)建置海堡,以控制台江地 區,並使得台江水道可直接通達普 羅民遮城邊,當時普羅民遮城為全 臺集貨中心,臺灣所產的稻米、蔗 糖、鹿皮、鹿角等,皆經由大員港 出口,成為臺灣當時的重要門戶。 如今因河岸地形的演變,原先瀕臨 台江內海的港口已成內陸,這也是 為何大員港有「港」字,現實中卻不見港的原因。 由於大員港的港口早已消失,港名也漸漸被 世人遺忘,但嘉南大圳、竹筏港古運河與鹽水溪 在此匯合而成出海口,又出海口的水流隨潮水漲 落,帶來豐富的養分,形成一大片水草豐美之地, 是台江國家公園的一塊寶地,尤其以大片紅樹林 交織而成的水上綠色隧道,有「迷你亞馬遜河」 之稱,搭乘觀光膠筏穿越林下水道,如同仙境一 般,這便是國際級的四草濕地。 綠意盎然 迷你亞馬遜 四草濕地的範圍包含了鹿耳門鷸鴴科生態 保護區、北汕尾水鳥生態保護區和四草野生動物 保護區,區內部分舊鹽田也已回復成自然感潮的 鹽沼濕地,而水上綠色隧道更以大片紅樹林護衛 的海岸線聞名,除了已絕跡的紅茄苳和細蕊紅樹 外,臺灣主要的4種紅樹林欖李、紅海欖、海茄 冬和水筆仔在此都可看到,其中欖李生長區規模 數量為全臺之最,一般在南部鮮少看見的水筆仔 也通過人工復育成功。 ❶ 30 MAY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我們期望國家公園的設立,可以加強生態教育, 並且進行海岸線的防風林再造,設立漁業資源保護區, 這樣土地才不致快速流失,漁產也不會枯竭,而我們可 以永續利用下去⋯⋯」 這是台江國家公園的幕後推手、是漁夫也是生態保 育者的四草湖紅樹林保護協會解說員李進添的理想。 從漢人建設臺灣的登陸紀念地,演變成為保留多樣 完整濕地生態系統的台江國家公園,廣義的「台江」具 備了「歷史」、「自然」、「產業」等三大資源特色, 更兼具了發展國土美學之使命,同時她也是臺灣第一座 為濕地而設的國家公園。一如安南、安平、安定這樣的 古地名,台江國家公園的設立,為包括四草和七股、曾 文溪口與鹽水溪口濕地的未來,多了更扎實的保障。 ❶ 四草湖上的觀鳥亭,可用高倍望遠鏡觀察濕地鳥類,運氣好時還可 以看見黑面琵鷺休息的畫面。 ❷ 在水的推波之下,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像一座漂浮在海上的白色 城堡。 ❸ 觀光竹筏的導遊化身「蚵女」,在四草湖上採蚵。 ❷ ❸ 31

玉之探索、想像與創造 玉雕國寶大師黃福壽 文/林蔓禎 圖/ 黃福壽 自由是創作的靈魂。技巧的最高境界就是 自由。這份自由,是歷經幾十年的創新求 變、切磋琢磨及生 美,活這經才驗是所我累所積謂而的來自。由我。希望能透過我這雙匠人的手,百分之百的自由傳達在我生命當中所感受到的那份 黃福壽 臺 灣 島遊 —— 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持續推陳出新、探索未知、開 創新局,是黃福壽對藝術追求的永恆的信念。 32 MAY 2023 YUAN MAGAZINE

33

玉,之於華人文化 玉是一種天然的礦石,自古以來即以 其溫潤華美、高貴典雅之形象,為人所珍 愛、稱頌。玉從最早做為祭祀天地的重要 器物,到逐漸世俗化,成為身分地位表徵 的玉飾品,以及民間習俗所盛傳,隱含有 避邪、擋煞等祈福保安之功用。「言念君 子,溫其如玉⋯」;「玉,石之美,有五德, 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這些讚揚之詞, 顯示出玉在國人心中的地位。而且不只華 人賞玉、愛玉、收藏玉,日本、印度等許 多國家也都擁有玉的文化。溯及起源,根 據記載,中國大陸曾在遼東半島發現了新 石器時代的玉器遺跡( 距今7,000 多年至 2,000多年不等)。而紐西蘭原住民也曾在 文化遺址裡發現眾多的玉器。至於臺灣玉, 據聞是在80年代,臺東火車站將興建新站 時,所挖掘的史前5,000年的玉器,同時 發現了面積達上百公頃的卑南文化遺址, 是臺灣目前所見最大的史前聚落。 玉是寶石,極其珍貴,尤其做為藝術 收藏品,更講求厚、重、大。然而,在臺 灣,鑽研玉雕近半世紀的國寶級大師黃福 壽,他以內蘊深厚的玉雕功力為本,持續 注入創新思維,透過鬼斧神工的技法,歷 經無數的實驗,終於完成空前的創舉。他 藝術家透過作品傳達之理念,集其生命歷程、內觀自得及心靈哲思之大成。 34 MAY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跳脫傳統、突破框架,捨去大部分的玉料, 賦予玉雕藝術獨特的風貌。任何人,首次 見到他的作品,先是震懾,甚至驚嚇,隨 之而來的才是敬佩、歎服和感動。其作品 獲國內外藝壇的高度評價,不僅獲獎無數, 亦曾應邀赴美國洛杉磯、休士頓及中國大 陸漳州等地展出。民國90年,作品「絲瓜」 獲第一屆「國家工藝獎」雕塑類入選;民 國98年,個人獲第五屆「大墩工藝師」成 就獎;民國100年,受聘為國立臺灣工藝 研究所「寶玉石媒材創新開發人才發展計 畫」教師。民國105年,獲頒臺南市傳統 藝術保存者無形文化資產登錄證書;民國 109年,更獲國家文化部登錄為「重要傳 統工藝玉雕技藝保存者—人間國寶」殊榮。 黃福壽的玉雕作品,充分體現對天地萬物 的感悟與禮讚,其出神入化的工藝技法獨 樹一格,堪稱當代最具代表性的玉雕大師。 玉雕技法的啟蒙與養成 驅車來到高雄路竹下甲路的一處屋 宅,不遠處的興達發電廠,兩根大煙囪昂 揚挺立、高聳入雲,原來這裡就是黃福壽 出生、成長的地方。入口處有幾名工人正 在施工,隨著指引往裡走,沿途兩旁各式 植栽,蓊蓊鬱鬱,綠樹成蔭,徒步約數十 公尺,才到達黃福壽的工作室。此地遠離 塵囂,在此沉思、創作,就像隱居在世外 桃源的雅士一般。黃福壽人如其玉,就像 他的玉雕作品一樣,溫暖而優雅,言談之 間盡顯大師風範。 黃福壽出生農家,課餘時間除了幫忙 父母養蚵、務農之外,主要的興趣就是畫 畫與觀察大自然的現象,尤其是植物與昆 蟲之間的互動。上了國中,接觸到水墨畫 大師及畫作,他很快便掌握了作畫技巧, 代表學校出賽,成績優異,深獲老師讚賞 與鼓勵,此刻,藝術創作的種籽,已在他 心中悄悄萌芽。 國中畢業後,他對於上大學念美術系 十分嚮往,但聯考沒考上理想的高中,於 是決定先工作賺錢再念書。因緣巧合之下, 他北上來到當時臺北縣一家玉石加工廠當 學徒。老闆得知黃福壽擅長畫畫,特地破 格讓他連升二級,直接雕刻。這是他第一 次接觸玉石加工,也是第一次雕刻,儘管 之前從無經驗,他也幾乎不需磨合或適應, 很快就上手,做的跟樣本一樣好,甚至比 樣本更好更漂亮。這是老闆的慧眼獨具與 賞識,同時也是他的天賦光芒難以掩藏之 故。一段時間過後,黃福壽發現自己很喜 歡這份工作,便決定不考聯考,改為晚上 念職校夜間部,取得基本的學歷,白天就 專心在玉石加工廠上班,持續鑽研技術。 彼時的臺灣,正值經濟起飛,臺灣玉 出口暢旺的黃金年代,往往一張訂單就是 幾百上千個,黃福壽一天能做幾十個,但 他不喜歡一成不變的工作,同樣的作品, 35

RkJQdWJsaXNoZXIy MTkzMTUy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