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司-源雜誌NO.158

風光齊發 儲能系統 電 助供電穩 定 中 部 故 事 ▼剛性器形 X工藝美學 |大甲鐵壺技術保存者 黃天來 ▼家的味道 ▼烽火中的愛 ▼勇!白沙屯媽祖徒步 進香 萬香燈腳善相隨 ▼玩出創想力,翻轉新 思維 ▼遇見藍腹鷴來走春 ▼沙洲上的草屋 ▼生活即修行 |福不是求來的,是修 來的 ▼貍老酥的日常碎碎念 ▼浪漫又夢幻的幸福 |黃花風鈴木 ▼烘焙新手也會做 好吃又有趣的造型手 作麵包 |元寶吐司 ▼讀者回響 ▼ ﹁ 蚵﹂ 畫歲 月︐ 牛車 來去 |體 驗 彰化 芳苑 的海 牛採 蚵文 化 ▼ 打開 ﹁籠 子 ﹂︐ 我們 與﹁ 牠﹂ 的距 離 |新 竹市 立動 物 園好 好玩 www.taipower.com.tw ISSN 1026-2423 No.158 關懷社會 點亮台灣 2023 YUAN M A G A Z I N E 03-04月

黃花風鈴木 方雯瑩 Vicky Fang繪 yuan magazine 關 懷 社 會 ˙ 點 亮 台 灣 母親的名,叫做臺灣 這裡有我們共同成長的記憶 請您疼惜這款情 來寫臺灣的故事 臺灣很美 人民善良、勤奮、堅強、樂觀 這裡是我們生長的地方 是咱永遠的故鄉

使用潔淨再生能源已成為世界潮流,台電公司在供電無虞的原則下,早已推 動能源轉型,以淨零排放為目標,積極投資再生能源的發電及併聯的電力網絡。 臺灣可利用的再生能源,規模由大至小有太陽能、風能、地熱、沼氣、潮汐 等,排除沼氣的經濟規模過小、地熱與潮汐須有待突破性的技術開發,目前是以 風力與太陽能為臺灣發展綠色能源的兩大支柱。 無論風力或太陽光都是大自然恩賜的最佳能源,「向天借電」是人類利用大 自然及善待地球的智慧,如今風、光電發電量及滲透率屢屢創下新高,讓新一代 的綠色再生能源發揮,持續邁向臺灣淨零碳排的目標前行。 向天借電 風光發威 Editorial Note 編輯手扎 Call for Papers 徵稿資訊 期數 專題 截稿日期 159期 臺南故事 4月20日 160期 電協會故事 6月20日 各專欄單元亦歡迎投稿,相關注意事項請見封底裡來稿說明。

POWER樂幅 04 風光齊發電 儲能系統 助供電穩定 文、圖/編輯部 臺灣島遊 10 「蚵」畫歲月,牛車來去─ 體驗彰化芳苑的海牛採蚵文化 文、圖/容容 20 打開「籠子」,我們與「牠」的距離─ 新竹市立動物園好好玩 文、圖/王新偉 32 剛性器形X工藝美學─ 大甲鐵壺技術保存者黃天來 文/林蔓禎 圖/黃天來 42 家的味道 文/張靜安 圖/編輯部 50 烽火中的愛 文、圖/鄭芳和 01 編輯手扎 CONTENTS 目錄 中華民國85年1月1日創刊 中華民國112年03-04月第158期 封面設計—集思創意 封面題字—徐永進 封面提供─方雯瑩 Vicky Fang 發行人—曾文生 總編輯—徐造華 主 編—沈宜蓉 編輯助理—陳思蓉 發 行—促進電力發展營運協助金審議委員會 地 址—100臺北市羅斯福路3段242號副樓10樓 電 話—(02)2362-0285 傳 真—(02)2362-0944 網 址—https://www.taipower.com.tw 編輯企劃—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 地 址—251新北市淡水區中正東路2段27號29樓 電 話—(02)8809-5688#239或152 傳 真—(02)8809-5066,8809-5098

來電訊息 92 浪漫又夢幻的幸福─黃花風鈴木 文、圖/駱致軒 好食便當 94 烘焙新手也會做 好吃又有趣的造型 手作麵包─元寶吐司 文、圖/貓尼先生 96 讀者回響 同心源地 60 勇!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 11萬香燈腳善相隨 文、圖/Na’U 70 玩出創想力,翻轉新思維 文/墨客 圖/編輯部 76 遇見藍腹鷴來走春 文、圖/余益興 82 沙洲上的草屋 文/愚庵 圖/編輯部 86 生活即修行─ 福不是求來的,是修來的 文/蕭福松 圖/編輯部 節約能源 90 貍老酥的日常碎碎念 文、圖/貍老酥 158 MAR/APR. 2023 3-4 月 • 雙月刊 NO. yuan magazine 關 懷 社 會 ˙ 點 亮 台 灣 投稿專用—zoe@tri.org.tw 《源》網址—https://www.tri.org.tw/page/yuanl 美術設計—集思創意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電 話—(02)8797-7333 印 製—中華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電 話—(02)2915-0123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北市誌字第539號 中華郵政臺北雜字第5557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夜尖峰同樣是7%。目前太陽光電最大發 電量已接近7,000MW,粗估夏天會再增加 1,000MW以上;而風力發電則是夏天較少, 約在200MW到300MW。 風光齊發電 儲能系統 助供電穩定 文、圖/編輯部 核能退場 綠能再起 第二核能發電廠於今(112) 年3月除 役,意味著核二機組(每部98.5萬瓩)的 發電量將由其他電力機組取代並供應 電力。核二停機後,台電預估白天尖 峰備載容量率仍可維持10%以上,6月底 前夜尖峰7~8%沒問題,7月白天11~12% 04 MAR 2023 POWER YUAN MAGAZINE 樂幅

近年來在政府政策及台電公司的大力 推動下,再生能源發電不僅成為討論度高 的能源供應方式,在實質供電面向,也確 實發揮相當的效應。包括陸域風電、離岸 風電及太陽能光電,都有相當的效果。目 前國人每人可分配到的風電/光電發電量 可與英國、丹麥等減碳優等生比擬,並進 一步帶動國內再生能源企業的轉型成長。 去( 民國111) 年,再生能源系統創 下許多新的里程碑,包括再生能源設置達 到發電史上的最高紀錄,其中太陽光電達 2.5GW、離岸風電超過1GW、綠能發電達 216.3億度、綠能發電量占全年8.6%,皆 創下歷史新高。 風光發電蓬勃發展,在天氣狀況的加 成下,發電量不斷創下新紀錄!根據台電 公司的統計,從去年11月30日,風力發 電瞬時發電量來到117.3萬瓩,且維持在 100萬瓩(1GW)以上的時間超過12小時, 創下風力發電的新里程碑。 此外在今( 民國112) 年2 月27 日中 午12時24分,太陽及風力瞬時發電量合 計達696.5萬瓩,在12時40分風光電滲 透率達31.53%。3月5日中午12點30分, 風光發電量約722.5 萬瓩,12 時34 分風 光電滲透率達32.62%,相當於每3度電, 便有約1度是綠電,風光電發電量及滲透 率都雙創新高,風光電不僅滲透率突破三 成,更連續七天都創下滲透率超過一成五 佳績,達成能源轉型一大里程碑。台電公 司預估,今年第四季光風電發電量有機會 突破750∼800萬瓩,可望再創新高。 綠能發電量的提升,除天氣條件助 力外,也歸功官民聯手帶動再生能源裝置 量提升。目前太陽光電發電量最高約570 萬瓩,今年夏天12 時30 分前後應可突 風力發電是供電體系倚重的再生能源之一。 05

破600萬瓩。去年太陽光電模組配置量達 2.5GW,是有史以來完成量最高的1年, 也找到新態樣,如漁電共生、屋頂等。 至於離岸風電,去年單年度設置量超 過1GW,近幾年逐漸累積的海事工程經 驗,對海域天候與地質條件越來越熟悉, 工程進度越來越有把握。東北季風過後 離岸風機會加速裝置,今年11∼12月風 電最大發電量應可達180萬瓩,預計今年 第四季,風光發電量二者合計可達750∼ 800萬瓩,甚至突破更高,再創新高紀錄。 水力機組 角色重組 再生能源新時代來臨,水力機組與風、 光電機組以日夜輪替的方式互補,成為彼 此最強後盾。過去水力機組多用於支援日 間尖峰時段,隨著太陽光電機組與風力發 ❶ 儲能是將再生能源電能穩定輸入電網的重要關鍵。 ❷ 水力機組與風光電機組以日夜輪替的方式互補,為彼 此最強後盾。 06 MAR 2023 POWER YUAN MAGAZINE 樂幅

電機組加入日間供電系統,水力發電轉為 供應夜間尖峰時段用電。抽蓄機組更能完 整蓄水,以物理方式完成儲電工作。 儲能是將再生能源電能穩定輸入電網 的重要關鍵,儲能顧名思義是先將電力轉 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放在「儲能裝置」 中,並在需要時釋放,在充電與放電的過 程中,自然實現了能量的跨時間轉移,如 同「水庫」居中做個「削峰填谷」調節: 水多的時候儲存起來,水少的時候放出來 大家用,這就是儲能的角色。 目前電力系統水力供電總計約 4.6GW,只要善用不同能源特性,搭配供 需互補的多元策略,必定能提供更穩定的 ❷ 07

電力。以水力發電而言,慣常水力( 計入 綠能) 在台電公司與水利署協調規劃調度 之下,配合民生及灌溉需求供水且同時發 電,精確計算水資源需求不浪費,讓水力 發揮最大效益。抽蓄水力白天利用光電先 從下池抽水蓄電,夜間再將上池水放到下 池發電,以物理儲能穩定電力供給。 全臺最大的物理儲能設備,就是日月 潭抽蓄發電機組。全臺唯二的抽蓄水力電 廠都在日月潭,日月潭作為抽蓄發電的上 池,由明湖及明潭水庫當下池,進行「抽 水蓄能」及「放水發電」。白天太陽光電 大幅增加,利用光電將下池的水抽回上池, 如同將電池充電;夜間則將上池的水放下 放推動水輪機發電,隨著再生能源發展, 抽蓄水力日益重要,抽蓄水力就像是一座 巨大的儲能設施而日月潭也可說是臺灣規 模最大的蓄電電池,讓用電調度更為充裕。 儲能設備 儲能設備是透過儲能技術將所生產的 電儲存起來再利用的一種裝置,可在離峰 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透過有 效輸配電的方式減緩電網波動,補足用電 缺口。不只政府可使用儲能設備,民間也 可設置光電儲能設備,稱為用戶端儲能, 將用不到的電存起來再賣給台電。 之所以會如此強調「儲能」這個概念, 是因為再生能源取自於自然環境,無論是 哪一種發電方式,都有可能面臨到因季節 氣候變遷,而使電力供應不足,再加上為 達到臺灣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各地都在 減少擴建燃煤、燃油和核電發電廠,使再 生能源所製造的電力無法滿足企業和民生 所需。 此外,不只季節因素會影響發電量與 電力供給,再生能源的電力配置若沒有經 過良好的構思與預備方案,也會造成無預 警的停電。想要將重心移往再生能源,需 建置足夠的儲能設備以符合再生能源輸供 電需求,才能避免停電的狀況發生。 台電公司再生能源處已於彰濱光電站 建置儲能系統,裝置容量為100MW,將建 置5MW的儲能,預計於112 年底運轉。 除了彰濱光電站,還有彰工風力發電站, 將建置2MW的儲能,是台電第一個風力 08 MAR 2023 POWER YUAN MAGAZINE 樂幅

結合儲能的示範案場,以了解風力搭配儲 能的穩定度。 台電公司曾委託國外機構做研究,依 其建議,因應未來大量間歇性再生 能源併網,需額外預備再生能源裝 置約10%的備轉容量(後續依系 統結構滾動調整),因為這項研究 結果,未來台電新建變電所(含光 電或風電案場)都會預留設置儲能系統空 間,而民間設置的光電或風電案場,也可 依循經濟部公告的「儲能系統結合太陽光 電發電設備競標及容量分配作業要點」進 行建置規劃。 數據分析 讓供電系統更穩定 因應再生能源占比逐漸提高,及間歇 性發電特性,在電力調度策略必須更精進, 也會比過去辛苦,因此結合AI、大數據分 析等高科技,與氣象資料結合,也靈活運用 抽蓄水力、時間電價、輔助服務及需量反應 等彈性措施,維持系統頻率及電壓穩定。 例如台電風場的每部風機上都有監測 系統,宛若一個小監測站,包括發電機、 齒輪箱、輪軸、葉片等部位都有感應器, 長時間搜集測量溫度、振動和各式微氣象 資料,隨時掌握機組異常現象。每一部風 機的監控資料、運維歷史,就如同風機的 健檢紀錄,累積成資料庫以大數據和人工 智慧技術應用,加上大範圍的氣象預測資 料綜合評估,可訂出每一部風機最好的運 維計畫。「氣象預測」除了能掌握出力程 度、發電效益,也是安排維修時程的參考 指標,對於風力發電機的運維而言,極為 重要。 台電公司表示,滲透率與負載連動, 過去發展再生能源過程,擔心滲透率太高 會造成系統不穩定,但目前升至3成系統 很穩定,有信心到4成電力系統也能穩定 運作,因為台電作了很多努力及準備,包 括抽蓄水力儲能、電池儲能、快速反應機 組建置等,只要全數到位,可承受更多再 生能源併網。台電公司系統轉型,也將有 更多人員投入人工智慧的學習階段,一同 前進,掌握了臺灣能源轉型的關鍵。 09

體驗彰化芳苑的 海牛採蚵文化 「蚵」畫歲月,牛車來去 文、圖/容容 ❶ 10 MAR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海上風機的交響節奏 臺灣西南海岸,在鄰近大肚溪(也稱 烏溪)的出海口處,自然形成一片幅員遼 闊的「凹」形潮間帶濕地,這裡是鳥類棲 息的天堂,地理概念上的臺中海線地區與 彰化海線地區在此分野,雖僅一溪之隔, 卻呈現出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地景風貌。 這一段旅程是沿著西濱公路往南走, 從彰化的伸港鄉直到芳苑鄉,中間還串連 起線西鄉、和美鎮與鹿港鎮,構成彰化海 岸濕地,這裡也是臺灣潮間帶面積最大的 一塊濕地,整個區域面積內有潮間帶和魚 塭養殖區,為臺灣西海岸頗具特色的軟質 層泥質灘地。另外臺灣海峽兩側山脈形成 「狹管」的地形效應,不管是東北季風還 是西南季風吹過時都會受到擠壓而加速, 絕佳的風場效應在此達到了最高潮,所以 ❶ 座落在彰化海岸濕地最北緣的彰化縣自然生態教育中 心,因通體白色,美其名曰「白色海豚屋」。 ❷ 流經芳苑王功的後港溪有豐富的濕地生態,,吸引成 群的白鷺鷥駐足。 ❸ 彰化自然生態教育中心以海洋生態和濕地生態的展示 教育為主。 彰化縣自然生態教育中心 參觀資訊 地址:彰化縣伸港鄉慶安路800號 開放時間:9:00-17:00( 周一不開放) 建議自行開車:由國3 和美交流道下往伸港方 向接台61 乙走到底,彰化縣伸港鄉慶安路、 慶安北路交叉路口,即可抵達。 ❸ ❷ 11

利用風能發電的風力渦輪機一路從海岸線 延伸到幾公里之外的內海。蔚藍之下,一 支支純白色的修長身軀在海天一色的海岸 線上綿延不絕,並以整齊劃一的運轉節奏 構成海上的「交響樂團」,為臺灣這座島 嶼傳遞良善的能源。 潮間帶牡蠣的家 就在這片海上風機的國度,還是另一 種獨特海洋生物-牡蠣的家。 牡蠣,臺語稱蚵仔、青蚵等,與廣東 話所說的生蠔系出同門。在生物學上把所 有屬於牡蠣目的雙殼網軟體動物統歸為這 一類,另外像蛤蜊、花蛤等貝類,與牡蠣 也是近親,臺語稱蚶仔或蜊仔。再通俗一 點的講法,就是常棲於淺海、淡水或河海 交界的沙質或泥質的水底、有較高食用價 值的雙殼貝類。 自彰化海線而南,濁水溪以豐沛的泥 砂化育成泥灘地,以及副熱帶季風帶來夏 雨冬乾的氣候影響,為蚵仔提供了絕佳的 孕育生長環境,使這片海域成為臺灣重要 的蚵仔產地之一。世界最大的保育組織之 一的英國國家名勝古蹟信託組織主任歐利 佛稱讚這裡是「具世界遺產價值」的濕地, 尤其芳苑的大城濕地更是少有的保存完好 的泥質潮間帶。沿途不斷出現的蚵寮村、 蚵仔寮、蛤蜊兵營等地名,也隱隱透露出 沿海居民「萬頃荒埔傍海邊,經營美利勝 良田」的生活時光軌跡。 ❶ ❷ 12 MAR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蚵仔,皆附石而生,並仰賴水中浮游 生物為食,由於海水中的營養鹽豐富,極 利浮游生物的滋長,所以對蚵仔來說,食 物的來源不虞匱乏。而蚵仔生長時需要吸 收大量的CO2,並以濾水方式進食,平均 每兩天即可將河口的水過濾一次,過濾食 物所產生的營養則可提供其他海洋生物的 食物來源,所以說蚵田是大自然化育的海 上「節能減碳綠建築」。當較大型的魚類 游進蚵田,除了躲避掠食者,也可以從蚵 殼上獲取養分,甚至連游弋於臺灣海峽最 著名的中華白海豚,在彰化近海洄游覓食 也會仰賴蚵田,所以從小小一顆蚵仔擴大 到整個潮間帶,蚵殼為十多種海洋生物提 供了附生的場所,形成重要的天然基因庫, 其實蚵田的生態價值遠遠超乎我們所知的 它是「海中牧場」那般簡單。 白色海豚屋 白色海豚屋,是我們抵達彰化海岸濕 地的第一站,彰化縣自然生態教育中心就 坐落於此,這是一棟純白色令人驚豔的現 代建築,建築周邊則是一片景觀工程,與 林立的白色風機形影不離,風無疑是這裡 的常客。彰化自然生態教育中心以海洋生 態和濕地生態的展示教育為主。由於海洋、 濕地和森林是地球生態環境的三大生態系 統,所以擁有全臺潮間帶最大濕地的彰化, 保育這片美麗的濕地尤顯得重要。因海豚 是人類最容易親近和喜愛的高度智能化的 海洋生物,其中的中華白海豚在臺灣又有 「媽祖魚」的尊稱,彰化的泥灘地海域更 是其洄游覓食的棲所之一,所以才將這座 生態教育展示中心冠以「白色海豚屋」如 此夢幻的名字。 展示中心內一幅幅躍上壁板的海豚圖 像,為我們勾勒出海洋和濕地的各種樣貌。 ❶ 蔚藍之下,一支支純白色的風機在彰濱海岸綿延不絕, 為臺灣這座島嶼傳遞良善的能源。 ❷ 蚵田黑壓壓的一片,所以也被稱為「海上黑森林」。 13

濕地具有蓄水、淨化水質、固碳及營養物 質循環等多項功能,就生態功能來說,濕 地是地球上生產力最豐富的生態系之一, 估計全世界有三分之二的魚貝類生產於 此,經濟效益極高。濕地提供魚類、甲殼 類、鳥類及其他野生動物庇護、覓食及生 育時的棲息地,具有生物多樣性等功能, 數以千計的生物仰賴濕地生態的保存才得 以存活。從濕地不可取代的特殊功能到濕 地的生態多樣性,這個大自然賜予萬物的 寶藏必須受到永續的保護。 沿著環繞「白色海豚屋」的慶安水道 繼續往南,彰濱海岸的風機始終不離視線, 一直綿延到我們的下一站芳苑的王功漁 港。 芳苑,古名「番挖」,清領時即已是 臺灣重要的港口之一,繁榮程度僅次於鹿 港。因是鹿港第二外港,鹿港文風也吹進 了這裡,「芳苑」地名便由此而來。當地 居民大多以近海捕魚和沿海養殖為主,又 以蚵仔、蛤蜊等殼類點水成金,有「西岸 明珠」的美譽。 黑白相間芳苑燈塔 看見了有著一襲黑白垂直相間條紋 的芳苑燈塔,就知道王功漁港到了。芳 苑燈塔,塔身修長披黑白垂直相間條 紋,像極了舞台上踩著高蹺的小丑角 色的穿著,獨樹一幟也非常醒目。芳 苑燈塔屬於臺灣較晚期興建的燈塔,民國 72年動工,翌年竣工,為彌補臺中港燈塔 與雲嘉外海「塭港堆燈塔(又稱外傘頂洲 燈塔)」這兩座一北一南燈塔照射光程的 不足而修建,用以維護彰化沿海漁船及往 來於臺灣海峽的船隻安全。芳苑燈塔塔高 ❶ 14 MAR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容易造成棲地單一化,導致生物多樣性降 低,因此須透過必要的疏伐等經營管理手 段來降低紅樹林的密度,除可避免植株過 度競爭之外,還可營造潮溝、潮池等不同 棲地類型,以提升紅樹林的棲地多樣性。 在海空步道最接近潮間帶的外緣處, 我注意到在退潮的海水中多了一條以很多 鐵桿插在水中所形成的「出海道路」,盡 頭則隱約可見漁船和蚵田,原來這是一條 人為拉起的為採蚵船行進而設置標示線的 航道,以方便漲潮時採蚵船可以沿著這條 水道進出港口,而不致誤入紅樹林。 步道的南端有著更為開闊的棧道,潮 水幾已退盡,裸露出大片的海灘,布滿細 碎的牡蠣殼,有大黃牛在此悠哉的踱步, 紅樹林就在黃牛的身後,不遠處數艘管筏 37.4公尺、燈高35.7公尺,明顯塔高大於 燈高,這是因為地層下陷不得不為之。 沿著燈塔旁的越堤坡道走上海堤,眼 前便是水鳥和招潮蟹棲息的芳苑濕地紅樹 林地帶,二林溪正在腳下緩緩入海。為了 讓遊客可以深入觀察濕地生態和紅樹林景 觀,地方政府用心的修建了南北長達數公 里的海空步道,以環繞一圈的方式讓民眾 近距離欣賞紅樹林、潮間帶與濱海生態環 境,牛車車輪造型的堤岸護欄則透露出芳 苑的傳統生活軌跡。 這片紅樹林濕地位於二林溪的出海 口,寬度超過5 公里,是臺灣西海岸最 寬廣的黏質潮間帶,鹹淡水在此匯聚,營 養豐富的泥沙混合,形成黑色泥質沙灘, 生長著以海茄苳和水筆仔為主的紅樹林。 臺灣全島各地的紅樹林多為單一種類的純 林,北部以水筆仔為主,南部則以海茄苳 的分布最廣,但這裡卻擁有臺灣中南部少 見的水筆仔成林。大片紅樹林純林的生長 ❶ 芳苑燈塔一襲黑白垂直相間條紋十分醒目,是全臺唯 一塔高大於燈高的燈塔。 ❷ 長達數公里的芳苑海空步道,可以讓遊客深入觀察芳 苑濕地紅樹林生態和景觀。 ❷ 15

擱淺在海灘上,這裡是芳苑的海牛廣場, 全臺獨一無二的「海牛文化」便發源於此。 海牛車採蚵 俗稱「海牛犁蚵田」的芳苑潮間帶海 牛車採蚵文化,在民國109 年5 月12 日 登錄為文化部所指定「中華民國無形文化 資產」中的「傳統知識與實踐類」。從資 料照片可以一睹早年養蚵人家駕著海牛車 穿梭在蚵田中的畫面。 「海牛」並非是生活在海中的牛,也 非在稻田中耕作的水牛,而是習於陸上或 草原上的黃牛。別看這些黃牛不諳水性, 其實牛隻是很喜歡海的,通常海霧會讓海 邊的草帶有鹹味,鹹鹹的海風也會吸引牛 隻靠近,鹽對動物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養分。 於是蚵農便趕著牛車下海,偶蹄類的生理 特徵讓牛隻即使在爛泥巴的潮間帶也能行 走裕如,更不要說牛隻力大無窮,無疑是 養蚵人家的好幫手。 因著月亮的牽引作用,海水形成規律 性的漲潮與退潮,臺灣西南海岸在退潮後, 會於潮間帶坦露出一大片的泥灘地,再隨 著每次潮汐而淤積、侵蝕、移動,形成一 道長長的沙洲,沙洲分隔外海與內海,內 海這邊風平浪靜水又淺,底部有淤沙和爛 ❶ ❷ 16 MAR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泥,加上全年陽光充足,浮游生物豐富, 藻類繁多,所以非常適合養蚵。 臺語稱「蚵仔」的牡蠣,受精後一天 就能發育成漂浮水中的幼苗,俗稱蚵苗。 經過10 至12 天,便會附著在礁石或固 定物體上變成小牡犡,生在春天的叫「春 苗」,若生在秋天,就叫「秋苗」。蚵仔 由兩瓣硬殼組成,左邊的殼用來固定在基 質上,打開右邊的殼,便可用腮過濾浮游 生物或有機質,然後慢慢長大,往往8個 月到一年即可收成。 養蚵 且看老天臉色 養蚵人必須隨時掌握海象,看潮起 與潮落,退潮時搭乘平底管筏工作,漲潮 時則返岸。平日也要順應四時節氣,暮夏 串蚵殼、白露寄蚵苗、正月分蚵栽(蚵的 幼苗期)⋯一年到頭忙個不停,還要擔心 夏天的颱風與巨浪,十分的辛苦,不過養 蚵人家非常勤勞,正如臺灣歌謠《青蚵仔 嫂》所唱的;「運命好歹是免計較,若有 認真仔喂是會出頭。」儘管每天面對的都 ❶ 在芳苑濕地的海牛廣場,遊客與牛隻互動,牛 隻身後是紅樹林。 ❷ 俗稱「海牛犁蚵田」的芳苑潮間帶海牛車採蚵文化, 全臺獨一無二。 ❸ 另一種靠機械動力往來蚵田與岸上的交通工具則稱為「鐵 牛車」。 ❸ 17

是灰撲撲的蚵殼和凜烈的海風,但養蚵人 從不放棄希望,依然每天認真踏實地出海, 剩下的就讓老天疼惜吧! 「萬頃荒埔傍海邊,經營美利勝良 田。」詩中的「良田」指的就是蚵田。蚵仔, 自古即以海中珍饈而聞名,所以將蚵田比 喻為「海上牧場」,是名副其實。由於蚵 田的外圍是一顆顆圓形或方形的石塭排列 在海水中,內部則是成列的竹竿或石柱插 入海中,漲潮時,僅竹竿頭或石柱頂露出 水面,退潮才見黑壓壓的一片,所以蚵田 也被戲稱為「海上黑森林」。 臺灣的養蚵歷史悠久,從潮間帶到外 海都有適合養蚵的環境,依據不同的環境 而發展出適應自然的養殖方法,最常見的 有4種,平掛式、棚架式、浮筏式和延繩 浮筒式。其中棚架式和浮筏式比較適合在 海水較深、水域寬廣及風浪較大的海域, 蚵串幾乎都沒在水面下,增加蚵仔攝食的 機會,蚵仔的生長速度快,產量較高。延 繩浮筒式是澎湖使用的養蚵方式,在臺灣 本島難得一見。 平掛式是彰化海域最常見的養蚵方 式,蚵農會將蚵串掛在兩根柱子之間,利 用潮汐的特性來養殖蚵仔,每當漲潮時海 水淹沒蚵殼,蚵仔就可以攝取海水中的營 養,而退潮時,部分蚵殼會裸露於海面上 曬太陽。當地養蚵人說日曬過的蚵仔有獨 特的口感與風味。 眼前所見的蚵田便是平掛式,只見大 小不一的蚵殼經過特殊的打洞處理後再用 牛筋繩像綁粽子一樣綁成蚵串,放在海水 中讓蚵苗附著,蚵仔便會隨著海水的流動 濾食水中的微細藻類及其他營養物質慢慢 長大。 ❶ 追逐潮汐下海採蚵已成為芳苑熱門的觀光體驗。 ❷ 在芳苑的街市,隨處可見包著鮮豔花頭巾的婦人圍坐 在小山般的蚵堆裡取蚵仔肉。 ❸ 取出蚵仔肉的蚵殼可以拿來作為養蚵的母殼再利用, 經過特殊的打洞處理後再用牛筋繩像綁粽子一樣綁成 蚵串,放在海水中讓蚵苗附著。 ❶ 18 MAR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在芳苑的各個角落,家戶門前堆滿一 大籃一大籃的蚵殼,甚至連整間老厝都塞 滿蚵殼,在這裡遇到的幾乎都是養蚵人家。 街市更隨處可見包著鮮豔花頭巾的婦人圍 坐在小山般的蚵堆裡,用手中一根尖尖的 利器輕輕一挑,就把看似堅硬的牡犡殼剝 開,取出一團乳白發亮的蚵仔肉,她們的 身手伶俐,讓路人看得發呆。她們也會友 善地讓遊客拍照,只是全身上下僅露出兩 隻黑亮的眼睛,至於取出蚵仔肉的蚵殼還 可以拿來作為養蚵的母殼再利用。 黑壓壓的蚵田還有固沙的功用,亦可 減緩海浪對陸岸的衝擊。如今,蚵田更成 了讓人趨之若鶩的觀光產業,全臺唯一的 搭海牛車下海,體驗蚵農如何討海生活就 成為芳苑獨有的海牛文化,「臺灣蚵仔 淹腳目」,更是在芳苑得到淋漓 盡致的體現。 搭海牛車下海讓蚵田跟 人有了連接,眼前的養蚵人 既是蚵農,也是帶遊客追逐潮汐踏海採蚵 的嚮導,他們具有多重身分,牛車來去, 為蚵農的生計提供了額外的收入,也讓蚵 田得以永續經營。 蚵仔帶來蚵經濟 蚵仔是濾食性的海洋生物,可以一直 生一直生,只有灰灰白白的殼,生命卻能 繁衍不息,從海洋到餐桌,蚵仔可謂超級 永續的海鮮。先認識再消費,這便是食魚 教育,當養殖漁業和旅遊文化結合在一起, 產業便有了更平衡永續的發展機會。 在芳苑,不論是堤防邊還是民宅內外, 都有堆疊得很高的蚵殼山,早年被視為是 百年難消的垃圾山,如今也有了改變,近 幾年在官方和民間團體的通力合作下, 用棄的蚵殼變成循環經濟的熱門 原料,將蚵殼磨碎,可以做拖 鞋,甚至醫材,最多的則是 可用於建材和道路鋪設的物 料,變廢為寶,成為一種新 型「蚵經濟」。 看養蚵人家駕著海牛車在岸邊 與海上之間來往穿梭,聽蚵殼的碰撞聲就 像是海洋的風鈴聲響起⋯這些芳苑潮間帶 特有的風情,也是彰化海口的專屬魅力, 養蚵人家正以獨特的強韌生命力,活出屬 於彰濱的風華美好。 ❸ ❷ 19

新竹市立動物園好好玩 打開「籠子」,我們與「牠」的距離 文、圖/王新偉 20 MAR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捐一座動物園 民國46年,旅日愛國華僑何國華先 生從日本北海道購買了一隻月輪熊,跨海捐 贈給前身為新竹兒童樂園的新竹市立動物園, 爾後何國華先生又透過貨輪及空運的方式,先後捐 贈了鴛鴦、鱷魚、老虎、金錢豹、非洲獅和大象等一批 野生動物,藉此拋磚引玉的善意之舉,讓大新竹地區有了 自己的動物園,這些遠自海外而來的野生動物也就成了新竹 市立動物園最初的「住民」。 生活在日本的月輪熊,也稱日本黑熊,因通體黑色,胸 前有一白色彎月牙形特徵而得名,被認為與臺灣黑熊是近親。 近年來臺日兩國的生物研究學者比對物種基因發現,日本黑熊 與臺灣黑熊是同種,但不同亞種,也就是說在數十萬 年前黑熊的祖先從中國和俄羅斯大陸分別遷 徙,來到了日本和臺灣,進而發展成為不 同的亞種,因此兩者的外觀特徵很相 近,胸前都有白色的「V」字型。 據說,當年何國華先生捐贈的 日本月輪熊,尚未滿一歲,因而被 親暱地稱為「小熊No.1」。牠在新 竹市立動物園一亮相,可愛的萌樣 就造成很大轟動,曾掀起一波僑民與 市民捐贈野生動物的風潮,園方也收留 各界送來的野生動物,更有愛護動物協會 熱心勸募,使得新竹市立動物園的「動物居民」 新竹市立動物園是臺灣原址現存「最老」的動物 園,至今已經有87年的歷史。 新竹市立動物園參觀資訊 地址:新竹市東區食品路66號 開放時間:9:00-17:00( 周一及除夕不開放) 大眾運輸: 新竹火車站→轉搭新竹客運公車1、2、31路至公園站下車 即可到達。 自行開車: 國道1號新竹交流道95A→光復路往新竹方向直行→ 遇高架橋不上橋走外線→左轉食品路即可到達。 21

數量越來越多,開啟了新竹市立動物園的 輝煌年代。 昔日海外華僑捐資興學以造福桑梓時 有所聞,但捐贈野生動物來成就一座動物 園卻是鳳毛麟角,或也體現出這位何國華 先生與野生動物之間特殊的情誼,這段可 歌的歷史就鐫刻在今日新竹市立動物園園 區內的紀念碑上。 愛護動物、親近自然,可說是現代動 物園設立的兩大宗旨。動物園不但是所有 孩童純真年代最歡樂嚮往的園地,就連生 活忙碌的大人們也樂於親近,走進這個充 滿新奇、趣味無窮的小小「動物王國」, 與可愛動物們互動,儼然是人們渴望回歸 自然的天性使然。 在臺灣,從北到南幾座知名度高的動 物園,多地處市郊或近山,以遠離水泥叢 林的城市中心,但是新竹市立動物園卻座 落於新竹市的精華地帶,與歷史一樣久遠 的新竹公園和新竹市立體育場毗鄰,出門 走幾步就到動物園,是很多新竹人散布的 日常。若是從空中鳥瞰,園區呈三角形的 新竹市立動物園就像是一個大風箏被橢圓 形的體育場和環狀的公園翠湖圍繞著,在 新竹人的眼中,這是一個住著來自熱帶雨 林動物的小巧迷你動物園。 原址最老動物園 新竹市立動物園至今仍保持著一個全 臺之最,你知道嗎?它可是臺灣原址現存 「最老」的動物園,至今已經有87年的歷 史。當園方的導覽志工跟參觀民眾解說新 竹市立動物園的歷史,常以「耄耋之年」 來形容,言語中總是流露出滿滿的自豪感。 在新竹市立動物園內有一座大事年表牆, 記錄著動物園從初始到現今的歷程。 民國5年,日治時期實施街道改正計 畫,在當時位於新竹城邊陲的枕頭山(今 十八尖山)一帶設立了新竹公園,為新竹 城的居民增添了一個休憩空間,而公園裡 「正好」有幾座動物小屋,飼養著羊、兔 子等可愛動物,逐漸形成一個可供民眾觀 賞動物的場所。民國24年9月,新竹公園 內沿博愛街築籬笆,隔開部分公園綠地, 劃設了一處兒童樂園,名為「兒童遊園 地」。民國25年兒童樂園開幕,內有娛樂 ❶ ❷ 22 MAR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臺灣光復後,民國42年新竹市公所公 園管理所成立,開始著手對兒童樂園內的動 物廄舍進行整建,並將收容的眾多臺灣獼猴 放在這裡,猴群成了主要展示的野生動物。 直到民國46年,何國華先生自海外捐贈了 其他野生動物,新竹公園內的動物家族種類 才變得豐富多樣。民國60年,寄居於兒童 樂園內的動物們終於有了自己的「新家」, 當時的臺灣省政府核准設立新竹縣新竹市立 動物園,脫離新竹市公園的管轄,成為一個 獨立的行政機關。民國89年,新竹市立動 物園面朝新竹市立體育場的新大門啟用,大 門前多了平整開闊的廣場,大大紓解了假日 入園的人潮。然而,隨著時間流逝,這座僅 在原有設施上不斷修修補補的動物園日顯老 態,野生動物的數量也愈來愈少,曾經熱鬧 非常的園區竟然門前冷落。民國106年新竹 市政府啟動「動物園再生計畫」,歷時兩年, 民國108年12月18日新竹市立動物園重新 開幕,以打造「未來動物園」的願景,賦予 新竹市立動物園全新的任務使命,將動物園 當作野生動物的家,以及對民眾進行環境教 育的場所。 動物園再生 發揮對未來的想像 「未來動物園」的發想令人耳目一新, 不僅來自整體園區給人全新的印象,還有友 善動物的棲地環境也煥然一新。 由新竹公園一側的假日花市轉入新竹市 器具和動物欄舍,飼養了一些飛禽走獸, 還有中央噴水池及公廁等設施,這是新竹 動物園的雛型。從保留至今為數不多的歷 史照片裡,還可以看到來兒童樂園的男女, 不論老幼皆穿戴整齊,顯見在當時,逛兒 童樂園是全家人一件很難得和慎重的事。 ❶ 入口廣場的新竹市立動物園園徽清新亮眼,圓形的 徽誌以紅綠兩色的極簡線條勾勒出熊、鹿和猴三種 動物的造型。 ❷ 園區內方便行走的長廊從地面延伸到天空,讓原本 並不大的動物園在視覺上多了「三維空間」,甚至 「四維空間」。 ❸ 架高的平台,讓遊客可以更近距離和多角度來觀察 動物的行為。 ❹ 走進新竹市立動物園,看不到鐵網、籠子、高籬⋯ 只有敞開的空間,當動物的天際線被打開,連人的 呼吸也更自由自在。 ❸ ❹ 23

立體育場,鮮豔的PU跑道讓人手腳發癢, 走上半圈就看到新竹市立動物園的鏤空園 徽,拾階而上,便是動物園的「根與芽廣 場」。會有這樣的名字,源於民國99年, 十四度訪臺以「黑猩猩之母」揚名的珍. 古德(Jane Goodall) 女士來到新竹市立動 物園,象徵性地種下幾棵小樹,將此廣場 命名為「根與芽廣場」,珍.古德女士致 ❶ ❸ ❹ ❷ 24 MAR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力推動「根與芽計畫」,籲請大家重視生 態環境遭破壞所帶來的影響,藉由集合各 個如根和芽般嬌小的力量,為了尋覓養分 與陽光,向下抓地,向上破土,進而集結 成巨大能力,化為開啟關懷環境、關懷社 區、關懷動物的行動。 也是因為這次訪問,珍.古德女士 與新竹市政府簽署了《新竹市友好動物宣 言》,並與民眾一同進入動物園籠子中體 驗被關在籠子裡的感受,她說「人們很難 想像被關在籠子裡的感覺,這是因為我們 知道我們何時可以離開籠子,但這地方對 動物而言是監獄,行動是受到限制的,所 以我們應該盡可能讓牠們在裡面住得舒服 一些。」這也成為新竹市立動物園後來邁 向友善動物園的契機。 廣場上豎立的新竹市立動物園園徽清 新亮眼,圓形的徽誌以紅綠兩色的極簡線 條勾勒出熊、鹿和猴這三種動物的造型, 而這三種動物既是新竹市立動物園的「住 民」,也是臺灣的原生物種,向世人傳達 的意涵清晰明瞭。 從入口的無障礙設施走進新竹市立動 物園,昔日的鐵網、籠子、高籬⋯這些傳 ❶ 下潛式的廊道設計,讓遊客能以「窺視」的方式看動物。 ❷ 當我們探頭探腦地往窗外「窺視」動物時,或許我們 的一舉一動也被牠們看得一清二楚。 ❸ 連木柵欄也開了窗,讓遊客與河馬的距離近在咫尺。 ❹ 通過人工建造的灌木叢,在野生動物的生活空間形成 一個簡單的微型自然生態環境,被稱為「本傑士堆」。 ❺ 世界上最大的鳥澳洲鴕鳥與中國矮馬共同生活在高草 疏林區,形成一幅有趣的畫面。 ❺ 25

統動物園常見的阻隔設施不見了,只有敞 開的空間,當動物的天際線被打開,連人 也感受到無拘束的自由自在。 方便行走的長廊從地面延伸到天空, 再下潛深入地下,使原本不大的動物園在 視覺上多了「三維空間」,甚至「四維空 間」,透過這樣的延伸平台,讓遊客可以 更近距離和多角度來觀察動物的行為。當 我們俯瞰動物的時候,動物也仰頭看著我 們,或是動物高高在上,我們變成了牠們 眼中的目標,這種對望的交集十分有趣, 打破傳統的平視,感官的衝擊也翻轉了很 多的理所當然。尤其下潛式的廊道設計, 廊道內開闢很多大大小小的窗,讓遊客 能以「窺視」的方式看動物,但窗外的動 物們呢?是不是我們也成了牠們的觀察對 象,我們的一舉一動也被牠們看得一清二 楚?到底是為動物開窗,還是為參觀的遊 客開窗?於是,我心血來潮地做了一個小 實驗,站在窗子對面的開放動物場域外, 等候窗子裡出現的遊客,我發現幾乎所有 經過窗子的人都會佇足窗前片刻,動作一 致地探頭探腦往窗外張望,似乎在找尋發 現驚喜的一刻⋯ 低矮的玻璃窗、半身高的木頭圍籬、 用石頭堆疊的淺灣式的生態島棲地⋯無疑 都是試圖在有限的空間裡創造最大化的自 然環境,給予園區內野生動物最友善的棲 地環境,也讓遊客能在觸手可及的自然環 ❶ ❷ 26 MAR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境中親近動物,畢竟園區的面積僅2.7公 頃,大約4個足球場大。 實驗性推動動物共處 新竹市立動物園還有一個實驗性的作 法,就是讓俗稱「歐洲小鹿」的黇(音:天) 鹿與澳洲鴕鳥、中國矮馬及來自非洲的伊 蘭羚羊共生於高草疏林區,去年又新加入 ❶ 掛在園區黑松樹幹上吸引鳥兒育雛的鳥箱。 ❷ 黑松是園區裡元老級的植物,各個角落觸目所及,都 可見青翠如黛、高聳挺拔的黑松,在藍天下更顯蒼勁 雄遒。 ❸ 動物園原本是鵜鶘和水鳥展區的巨大鳥籠,如今被改 造成「兒童探索籠」,架設安全網,讓小朋友自由攀爬。 ❸ 27

4隻臺灣本土梅花鹿,可說是四大洲動物 同一班。遊客也許會好奇牠們要如何相處, 其實這四種動物都喜歡群體生活,性情也 很溫和,原本都生活在開闊草原上,所以 並沒有領域上的排他性,這種讓來自不同 地域的野生動物共處的模式,反而能增進 野生動物間的行為更加活躍和正向。 也是這一區,我發現在幾株黑松樹 下,雜亂地堆積著粗大的木頭、樹枝和石 塊,不像是動物所為。經園區導覽志工解 說,才知道這是人工建造的灌木叢,叫做 「本傑士堆」。顧名思義,這是以人名來 命名,源自兩位從事動物園管理的本傑士 (Benjeshe) 兄弟,是他們基於野地生存觀 念和自然演替規律基礎下的發明。由於動 物園是人造環境,所以為了模擬野外的生 存環境,就用人造的灌木叢引來昆蟲,有 了蟲子就會吸引鳥類或其他爬蟲類光顧, 動物的代謝產物又可以創造微生物的發展 空間,為植物提供養分,如此一來,便能 在野生動物的生活空間裡形成一個簡單的 微型循環,所以說「本傑士堆」是一個微 縮但完善的自然生態環境。 新竹市立動物園因為空間有限,所以 園區現有「動物居民」的數量和種類並不 多,除了一隻河馬「樂樂」、兩隻孟加拉 虎、一隻馬來熊和一頭紅毛猩猩,再沒有 其他的大型野生動物。而園方為了給現有 ❶ 28 MAR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動物更舒適的生活 空間,也沒有再引 進大型野生動物的 意圖,反而轉向收 容在野外受傷的小 型動物,「黃魚鴞 大耳朵」的故事便 是一例。 聽動物們說 故事 「大耳朵」是一 隻被火車撞傷的黃魚 鴞,因救治後無法再回到 野外生活,變成了動物園的住客,牠在新 竹市立動物園生活了將近30年,因牠的頭 頂有一對明顯簇羽,遠看像一對耳朵,所 以便有了「大耳朵」的綽號。「大耳朵」 原本住在一個半圓形的鳥籠裡,與牠作伴 的還有一尊象頭的雕像,這隻黃魚鴞非常 喜歡停棲在象頭雕像的象牙上,或許象牙 很像真實的樹枝吧。而每天下午 4點,當飼養員準時出現,拿出食物來,「大 耳朵」就會發出「ㄏㄥˇ ㄏㄥˇ」的聲音, 俯衝而下,大快朵頤一番。如今,半圓形 ❶ 民國25年興建的中央圓形噴水池是進入舊大門後的 第一個景觀,池中有一尊黃色抱魚小童雕像。 ❷ 黃魚鴞與象頭是動物園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❸ 民國25年建園之初的舊大門,也稱「象頭門」,不 但承載著無數新竹人約會相聚的甜蜜回憶,更見證了 新竹動物園繁華的歷史章節。 ❸ ❷ 29

的鳥籠已拆除,園方特別製作了一個「大 耳朵」黃魚鴞雕像與原有象頭的雕像相伴, 告訴每位遊客「大耳朵」的故事。 新竹市立動物園也曾飼養過大象,就 是何國華先生在民國51 年捐贈的大象綾 子,但當時動保觀念不普及,遊客經常任 意餵食野生動物,大象綾子也不例外。民 國58年,綾子因為遊客不當餵食,意外失 足跌落阻隔用的壕溝不幸過世。園方後來 將綾子製作成標本,存放於動物園中,並 將其生前的屋舍改建成故事屋,藉以傳遞 動物權益與福祉觀念,杜絕野生動物悲歌 再發生。 在新竹市立動物園遊客服務中心一側 還有一個巨大的鳥籠,原本是鵜鶘與水鳥 的展區,如今卻看不到一隻飛禽,更令人 訝異的是,巨大球形鳥籠的內外都被繩索 編織的安全網團團罩住,地上則鋪滿了軟 木屑,還多了一個出入口。園方說,「再 生計畫」摒棄了「把鳥關在鳥籠裡」的舊 思維,決定鳥籠不再用來「關鳥」,而將 其改造成「兒童探索籠」,通過架設安全 網,變成小朋友自由攀爬的樂園,玩耍之 餘,讓孩童也體會一下被「關」在鳥籠裡 的感受。 來到新竹市立動物園除了拜訪親近動 物,園區的歷史斑斑可考,園內有眾多文 ❶ ❷ 30 MAR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化古蹟值得細細探究。其中緊鄰新竹公園 麗池的二號門,也稱「象頭門」,是民國 25年建園之初的舊大門,也是當時兒童樂 園的大門。據考證,此大門是參考德國漢 堡哈根貝克動物園(Tierpark Hagenbeck) 的型制,便是今日你我所看到的模樣。但 長年來不斷粉刷上漆,已失去其「原色」, 為了恢復當初的原貌,工程修復團隊小心 翼翼地剝除十幾道塗層,露出最初古典灰 綠的光彩,然後再依舊照片調色重新粉刷, 重現了「象頭門」的英姿。與大門同時興 建的中央圓形噴水池則是進入舊大門後的 第一個景觀,池中有一尊黃色抱魚小童雕 像,經過修復後,也再現樸實的原貌。象 頭門、噴水池,再搭配兩旁門柱上栩栩如 生又帶了點華麗風格的獅子的青銅雕像, 忠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對美學的主張與追 求,舊大門不但承載著無數新竹人約會相 聚的甜蜜回憶,更見證了新竹市立動物園 繁華的歷史章節。 「再生」之後的新竹市立動物園可謂 新舊融合,除了動物,還有與動物共生共 存的樹木,園區內幾乎所有的老樹都獲得 保留,最特別的是原產於日本的黑松,它 是園區裡「元老級」的植物。走在園區的 各個角落觸目所及,都可見青翠如黛、高 聳挺拔的黑松,在藍天下更顯蒼勁雄遒。 除此之外,園區再生之後,特別建置了一 處占地310坪的「食物森林」,種植超過 80種、6千多棵植物做為野生動物的食物 來源,並營造模仿森林生態的自然微棲地, 利用傳統砌石建置圍牆及水渠道,同時利 用落葉堆肥箱做環境友善循環,以完整呈 現動物與森林是如何互助彼此生長的。 尊重珍惜 地球寶貴資產 在中央噴水池的後方有一株一脈三生 的臺東蘇鐵,中間的主莖矮且直,左右兩 「兄弟」則如靈長類的兩支超長手臂,伸 向頭頂。根據植物檔案,蘇鐵的壽命可長 達兩百年以上,眼前的這株「三兄弟」蘇 鐵,園方雖未標示出樹齡,但見其身形有 如巨人般,想必亦是園區內「元老級」的 植物。 為踐行《友好動物宣言》,新竹市立 動物園打開「籠子」,以「公園裡的動物 園」和「對動物友善的動物園」作為「未 來動物園」的發想,拉近野生動物與人的 距離。從尊重動物生命的角度,激發人們 思考「動物園的動物是從哪裡來的」,給 牠們怎樣的飼養空間,我們應該要從動物 的視角為牠們打造更符合牠們習性的自然 棲地,使所有的野生動物都能「甦醒」, 因為牠們是這個星球上寶貴的資產。 ❶ 因為是「公園裡的動物園」,所以逛動物園就像是逛 公園。 ❷ 充滿設計感的園區動物解說牌,除了敘述物種分類, 還依照珍稀狀態畫出保育等級圖示及全球分布,一目 了然。 31

剛性器形X工藝美學 大甲鐵壺技術保存者 黃天來 文/林蔓禎 圖/ 黃天來 『文化,是時間的累積與堆疊;文明,是人類生活融合的過 程。民族氣質需要歲月的沉澱,生活器物則是精神與物質文 明的具體表現。」—黃天來 ❶ 32 MAR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一談起大甲,直接聯想到的就是媽祖 與帽蓆,這兩大文化資產早已名聞遐邇、 深植人心。而其實,大甲臥虎藏龍,長期 深耕在地的藝術家並不在少數;其中,世 居大甲的鐵壺創作者黃天來,即是國寶級 的藝術大師。他融合繪畫、雕塑、鑄鐵等 工藝創作「大甲鐵壺」,開創出具前瞻性 的藝術新風貌。近30年來的持續耕耘,作 品兼具藝術價值與生活功能,更是收藏家 爭相收藏的頂級珍品,作品多次囊括「臺 灣工藝設計獎」、「傳統工藝獎」、「民 族工藝獎」等獎項。他對國內藝術界的貢 獻與影響力,亦深受肯定與推崇。民國 107年,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公告登錄大甲 鐵壺為傳統工藝,黃天來則為大甲鐵壺技 術保存者。 壺具—人類生活的重要器物 喝茶、泡茶一直是華人社會中重要的 文化與生活型態,對比現在大街小巷手搖 飲店及咖啡廳林立,約莫四、五十年以前 的臺灣,家家戶戶皆備有茶壺茶具,不論 是招待客人或左鄰右舍聊天聚會,甚至是 獨自一人品茗,飲茶文化已是臺灣人生 活的一部分。而煮茶燒水的壺具就是 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所以,壺具, 是一個時代生活的表現,而工藝美 術則是一個時代生活品質的指標; 因此一個地區的發展,也與該 地生活工藝的發達程度成正 ❷ ❸ ❶ 大甲鐵壺技術保存者黃天來。 ❷ 〈羊入虎口〉 35x14x21.8cm 西元2013年。 ❸ 〈鐵山鐘聲〉 25x20x28cm 西元1996年。 33

比。生活品質到達某個水平之後,足以傳 達美感或反映當時生活的器物才會出現。 臺灣早期物資缺乏,東西能用就好, 以茶壺為例,早年最為廣泛運用的白色鋁 製水壺,重量輕、方便使用,但缺乏設計 與美感;之後隨著生活品質提升,陶瓷製 的茶壺日益普及,至今仍廣受歡迎;另有 一材質則為不銹鋼製,但指的是表面光滑、 統一規格的量產製品。而黃天來大師所原 創的「大甲鐵壺」,則跳脫一般金屬壺的 傳統製作方式,以藝術精品的高度和思維, 賦予獨特的工藝特質與創作精神。 鐵砧山下的藝術家 大甲鐵砧山因遠望狀似打鐵用的鐵 砧而得名,在她多年的孕育下,「大甲鐵 壺」如今成為大甲地區文化與工藝美術的 指標,黃天來則是首屈一指的鐵壺藝術家。 一抵達大甲金華路、離鐵道不遠的黃天來 工作室,前院的紫薇花樹,因為距離花期 還有數月時間,因而不見繁花茂盛的模樣, 取而代之的是堅硬挺拔的枝幹,卻另有一 番俐落爽颯的姿態。灰白銀的建築色調, 透著幾許高雅冷冽的氣息,讓人立即與鐵 製器物做連結,更隱約顯露出黃天來老師 沉穩內斂的藝術家特質。 黃老師一落座,立刻開始煮起了咖啡, 他使用的是虹吸式咖啡壺(Siphon),仔細 一瞧,原來是他的經典作品之一,「羊入 虎口」咖啡壺( 荒野系列,西元2013年)。 右側狀似羊角的部位即壺炳,左側壺架的 設計則宛如老虎張開大口之姿,包含羊頭、 虎紋、虎舌及底座的虎顎皆栩栩如生,不 僅造型獨特,更是兼具實用性與工藝價值 的非凡之作。每個清晨,黃老師習慣用「羊 入虎口」煮一壺咖啡,揭開一天的序幕; 藝術作品融入生活之中,就是生活美學的 最佳體現。 黃天來的虹吸式咖啡壺,是將藝術作品融入生活之中 的美學體現。 34 MAR 2023 YUAN MAGAZINE 臺 灣 島遊

RkJQdWJsaXNoZXIy MTkzMTUyOQ==